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八里」地名由來

 認識八里-「八里」地名由來

「八里」的名字來自於「八里坌社、八里坌堡」,而地名「八里坌」的精準位置,就在現在的渡船頭。


八里坌社」原始位置是在渡船頭一帶,在乾隆晚期的契約書則是出現在淡水的北勢里舊名八勢。

清朝時的「八里坌堡」地幅遼闊,林口臺地的上緣,最遠到現在的桃園龜山一帶。

我的觀點是西班牙或荷蘭人用他們的語言音譯成地方社群的名字,本來就有誤差,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和由漢人從原住民發音轉換成漢字發音,基本上會產生差異性,兩者之間的差異性,不一定有直接的關聯,就是說不應該是西班牙或荷蘭人的發音轉換成漢字的問題。
應該是現在稱呼的八里坌社就是八里坌社,不必想從哪裡來!
八里坌這三個字不是從西班或荷蘭人發音而來,而是漢人根據原住民的發音而來,至於要相對應於西班牙或荷蘭人的發音,可有可無。這群人定居於此百千年不同時間、地點,問到不同的人發音不同而已。

因此從在地文史的角度而言,至少我們要知道差異在哪裡,知道原由可以讓自己有一個基本觀念,不會被人家影響。就是俗語說的「看一個影,生一個子」。

以下敘述有各種版本,提供參考。

最早有關的近似地名應該是荷蘭時代的PrarihoonParihoonParrigonParichonPariën)和北海岸原住民村落的發音地名一樣沿用至今。翁佳音。這是我上課用的版本。

「Parecuchu」是個關鍵詞

我查不到出處,目前只有八里區公所還有陽管處的資料,我還是沒有辦法解釋清楚,這個詞和八里的淵源。因為通常不管是西班牙人或者是荷蘭人對村落的名稱,都會用最接近的發音書寫,然後我們漢人還是一樣根據原住民發音寫成成漢字,可是這個單字這個詞,似乎很難匹配的起來。另外是來自於陽管處的資料,不過這和八里的關係似乎有一點遠了,當然在許多時候因為我們沒辦法看到原始出處,所以沒有辦法求證,最好的方式就是並列敘述說明,至於本人做的田野調查,事實上也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去做判斷,所以就把目前可以查到的一些村落Parecuchu名稱標示出來。

Parecuchu原文應出自。曾於1895年至1904年間住在臺灣的西班牙道明會 會士白若瑟(José María Álvarez)神父,在1930年出版兩冊與臺灣有關的書籍, 書中運用西班牙史料來說明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北臺灣的歷史發展,並附有相關 史料,李毓中等人曾將這方面的資料譯成中文,(見附表一)黃建龍等人則於2017 年將兩冊書譯出。

 八里區公所

明朝崇禎五年(西元1632),西班牙人溯淡水河進入臺北盆地,降服武澇灣番社三大部落,規地南至竹塹(新竹),東至宜蘭,據其舊錄所載,有地名「Parecuchu」,是為八里區舊名八里窟社之譯音;另傳說早在西元1358年,盤據今八里地區之蕃人取名「Arieun」,是為八里坌之原名,但現也無法考證。

《陽明山地區地名探源與調查研究》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97 12   研究主持人:黃雯娟    協同主持人:康培德

四、嗄嘮別大字範圍   49

地處大屯山南麓及忠義山、關渡山東麓,其名為凱格達蘭平埔族嗄嘮別社社名,為凱達格蘭(Katagaran)平埔族之一社名,據《裨海紀遊》所載,嗄嘮別社人原居住淡水八里鄉挖子尾附近,社名為小八里坌社,後被荷蘭人逐至關渡山麓,荷人稱其社名為Parecuchu19

地名原點大約位在今桃源國小南方至捷運線一帶,其以牛磨坑溪與北投為界,清代以東為漢人處,以西則為平埔族人。

原始出處在

19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一冊》,頁 234;陳國章,《臺北市地名辭典》,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2 年;湯熙勇等,《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