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番社后的環教場域

認識三芝- 番社后環教場域

那是一個轉折的年代。
2007年,地方學逐漸走向「路學」,道路成了書寫地方的經緯線。從路徑延展出的敘事,將聚落、產業、信仰與地理,一一串連起來。然而,當我們的視線回到北海岸,卻發現了一種尷尬:海岸線沒有道路。它是一條無形卻存在的邊界,潮汐與風,不斷書寫它的曲線,但在人類的地圖與課程中,它卻難以被歸類。

於是,我們只能零散地記錄:藻礁如石的呼吸、石滬如先民的陷阱、潮間帶生物在縫隙間的生息,以及沙丘植物在風裡扎根。這些片段,是一種斷裂的敘事,像海浪拍打岩岸,只能留下片刻的印痕。雖然它們能夠解釋某些領域,卻始終難以構築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時間來到2021年,才忽然意識到,這些零散的片段其實都可以歸入另一個更寬廣的框架──「環境教育」。這並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靈感,而是多年田野調查沉澱後的覺醒。當初我們以「路」為線索,卻遺落了沒有路的海。其實,北海岸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教室,無論是生態的繁盛、地質的變遷,或是人類文化與社區的互動,都能在這裡找到教材。

環境教育的引入,讓海岸線重新獲得了語言。它不再只是陸地視角下的一片附屬,而是另一種地方學的思考方式。透過它,我們能夠從研究、保育、文化、休憩等多重角度來解讀這條邊界。海岸線雖無公路,卻是一條無形的學習之路,一條引領人走向自然深處的路。

於是,北海岸的環境教育場域逐漸清晰起來。從環境、生態、地質、人文到社區,田野調查所積累的龐大資料,如今可以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核心,作為學習的主軸。這不僅是知識的整合,更是另一種敘事的完成:地方學不再只是「路」的學,而是能夠擁抱整片大海與岸線的學。

那麼,地方學終於不必在海與路之間遲疑,它能站在潮水邊,與風、浪、石、藻、魚一同對話,讓海岸線成為一條沒有鋪築卻更為廣闊的道路。



番社后的環教場域


咾咕地質景觀、史前遺址、社區意象、石灰窯、石滬、沙丘生態、安山岩石區、打石場、螢火蟲觀察區、民主公王宮、史前遺址、壁蜑螺生態區、海岸線後退區、鐵砂沉積區、海洋生物、潮間帶生物。

西班牙人、荷蘭人在北海岸的故事。

番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