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八里-圍子內田野調查紀錄2025-08-14
調查日期:2025-08-14
地點:八里(含圍子內、噶瑪蘭坑溪一帶)
受訪者:李老先生,94歲
1. 八里民俗與社會活動
-
一年三次大拜拜
-
五月初一
-
七月十五
-
十月半(農曆十月十五)
→ 此為八里傳統的重要節慶,費用相當驚人。
-
-
殺豬公盛況
-
某一年記錄到「刣豬公」多達 400 多隻。
-
豬公排列從大眾廟一路到西門,場面浩大。
-
蛇仔形的人(推測為特定區域居民)甚至將豬公放船上運到渡船頭,直接參與大眾廟祭典。
-
2. 交通方式回憶
-
往返台北主要是步行,尤其是「從台北走回八里」。
3. 噶瑪蘭坑泉水系統
-
家中未申請自來水,用的是噶瑪蘭坑泉水。
-
接水工程用了 240 根水管,從山上引水到家中。
-
老先生特別示意去打開水龍頭體驗冷泉的水感。
4. 農業與土地利用變化
-
現在對面田地多種柚子,以前是水稻田。
-
坡地因灌溉困難,過去多種旱作。
-
噶瑪蘭坑溪過去生態豐富,現今螃蟹數量稀少,鰻魚更少見。
5. 地形與地名
-
前方中間的鐵塔位置過去是挖取山石的場址。
-
佛祖山:觀音廟後山。
-
土地公山:印象模糊。
6. 在地生活態度
-
李老先生性格本土化。
-
每當有人說去國外旅行,他都會反問對方:「最近的內岩佛祖廟,你有去過嗎?」
7. 其他行動
-
調查過程中,刻意進入空坑道拍攝竣工石碑,碑文清晰。
分析與觀察
-
民俗規模與社會經濟
-
八里一年三次大型廟會,顯示傳統信仰在社區凝聚力中的核心地位。
-
「殺豬公」數量龐大,意味著當時農業與養豬經濟繁盛,也反映社會資源分配及競榮文化。
-
豬公從船上運來的畫面,是淡水河口水陸聯動祭典的重要影像。
-
-
交通與生活圈
-
步行往返台北的經驗,說明戰後初期到公路興建前的交通不便,以及八里與台北的生活關聯性。
-
-
水資源利用
-
使用葛馬蘭坑泉水,反映山區水源系統的社區自主性。
-
240 根水管的接水工程,顯示當時有集體或家族型的基礎建設行動。
-
-
農業轉型
-
從稻作到柑橘類(柚子)的變化,對應到市場需求與水資源限制。
-
生態多樣性的下降(螃蟹、鰻魚減少),可作為地方環境變遷的指標。
-
-
地名與地景記憶
-
佛祖山、土地公山、挖石場等地名,蘊含地形與產業史。
-
觀音廟與佛祖山的關聯,暗示地方信仰的空間軸心。
-
-
地方認同
-
李老先生用「內岩佛祖廟」作為反問,顯示他的價值觀是「先了解本地再談遠方」。
-
這種態度對地方學與社區文化傳承有啟示性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