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三芝墓園學

認識三芝--三芝墓園學
三芝墓園學,是根據李清志老師刊登在聯合報的一篇文章【從東京學到台北學】,裡面的一段,「墓園散步學」而得來的靈感。這篇文章我很久以前就看過了,當然我也嘗試著,作者在結尾所說:「東京學」的研究範疇包羅萬象,這也反映出這座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與豐富性,「東京學」的各種研究嘗試,為我們「台北學」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野與思考,期待因為不同領域與切入角度的台北學研究,最後可以彙整在一起,讓我們的「台北學」可以因此被建構起來。當初單純地想把這個構想套引到三芝來用,後來發現並不是想像中的簡單,因為光是找一個可以邏輯化的主題都有問題。歸咎其原因可能是一直以來都是用地方文史的角度,去做田調或資料的收集,有點像「考古學」,不停的在搜尋以前的資料、希望像學校的歷史課本一樣,代代相連不會有脫節的年代,同時我也意外發現到另一個困擾我的事。
    那就是文章裡提到;「所謂的「散步學」其實是延續班雅明「漫遊者」的理念,藉著在都市漫遊,觀察許多平日我們視而不見的都市現象,希望在看似無聊的觀察活動中,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城市生活文化。」。幾年前曾經把介紹三芝,用行政區域的劃分觀念改成以公路為介紹主題方式,如此一來不管任何人,用任何交通工具、甚至是步行,都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任何一條公路上的文史背景,而我一直以為這是很快速的一種途徑去認識三芝。可是當我引用作者的這一段觀念時,才發現想要「藉著在三芝的公路漫遊,觀察許多平日我們視而不見的鄉村現象,希望在看似無聊的觀察活動中,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鄉下生活文化。」是多麼的困難。既沒主題也沒有那種觀察力,當然只有作罷了。
    雖然說未能立既的把構想付諸於行動,但也從未停止過對主題的構思和確立,直到有天上課時講三芝的笑話,三芝的三多「野狗多、藝術家多、死人多(納骨塔多)」,想到這是三芝的特色?因為不管認不認同,都是既成的事實,特別是發生的時間很短(二十年以內),但是影響卻非常的深遠。這樣子就確立了兩個方向「藝術家與納骨塔」,當然這才是考驗的開始,因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運氣很好的是,新竹生活美學館要一篇有關三芝的生活美學文章,這樣子就縮小範圍,而且很明確的一個主題。另一個主題就是「納骨塔」這似乎是很多人都不喜歡的題目,對三芝鄉人而言不只是心理層次的問題,還有視覺上的問題,超大型的建築物矗立在青山之中,白色的瓷磚,每天不見它也難,怕三芝人晚上無法朝聖,用十幾盞數千瓦的投射燈照射建築物,其亮度絕對不比富貴角的燈塔差,相信遠在海峽中線的漁船都看的到。
     三芝墓園稱作墓仔埔或塚仔埔,那裡住的是「過去的居民」,而現在則是住著「現在的居民」。過去的居民有不可考的放在有應公廟裡,可考的就是現在的墓仔埔。走在淡金公路沿海某些路段,以前這裡挖掘出許多「過去的居民」,我們相信這些都是平埔族。在牛車寮的「有應公廟」裡,有一塊石碑,字跡模糊,隱約可以看出刻有牛、馬等陰魂的字跡,這塊石碑刻於道光二年,是三芝最早的石碑。牛車寮就是考古界稱的土地公坑遺址,距現在400-800年屬十三行文化,至於牛、馬等陰魂,並不是真的是牛,馬的遺骸,應該是骨架很大,比一般漢人來的大。這和現在聽聞三芝海邊曾經拾獲很大的人骨頭,都把它們當作「紅毛仔」,外國人的意思,以前沒有「紅毛仔」的觀念,所以就當作牛,馬的遺骸。
    1735年的一張契約書裡記載已八連溪為界,住著兩個不同的番社,圭柔社和小雞籠社,牛車寮的土地公坑遺址屬圭柔社,小雞籠社位在現在的八仙宮旁,所謂的番社後遺址,距現在300-400年屬性接近舊社文化。同樣的相對於這個遺址的海邊沙地(八仙公到社寮港之間),也拾獲許多不知名的遺骸,老樣子都把它們當作「紅毛仔」看待,至於遺骸目前集中在第二公墓的「大墓公」裡,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六日都會普渡。
    在白墓埔的「萬善同歸之坟」則是另一個傳說的故事。白墓埔位於車新路(北14)1.5公里崙頂右側50公尺,有兩坟,大坟書「萬善同歸之坟」同治癸亥年(1863年)修,小坟書「萬善眾媽坟墓」咸豐四年(1854年)。白墓埔的傳說因為眾說紛紜無從考證只得列出相關說法(一)此為當年因械鬥死亡的人埋葬之處。(二)埋葬在清初時駐守在社寮港的士兵(三)每年在中元節附近有石門老梅一帶的人會來掃墓而且每隔三年在七月二十九日吃會(聚餐)這些說法都有待考證。
根據謝氏族譜記載其先祖有人在咸豐四年的分類械鬥之中亡故可知在咸豐四年確實在三芝有發生過械鬥的事件。另外可以確定的是每年都會來拜。
「有應公廟」和「大墓公」在傳統的漢人社會裡都是當作無主的陰靈處理,來源有客死他鄉無人收埋者、墓地或荒地路邊的無主枯骨、水流淹死無人收屍者、戰亂死而埋者、意外凶死冤魂不散者等都是屬於漢人的陰靈的世界,不過根據田野調查三芝的「有應公廟」和「大墓公」可說都是放平埔族遺骸,顯然是平埔族的陰靈世界。
     三芝地區大約是在雍正、乾隆初期,就有漢人進入開墾(1735年墾戶開墾八連溪以西)。然更早之前康熙54(1715)阮蔡文(台灣北路營參將)對北海岸原住民的形容如下「雞柔(社名)大遯陰,金包傍山磯;跳石以為梁,潮退急如矢.山鹿雖無多,海菜色何紫!又有小雞籠,依附在密邇;此淡水番,植惟狗尾黍;山芋時佐之,原不需大米.近日流亡多,云欲事耘耔;苟其願躬耕,何處無桑梓!竄身幽谷中,毋乃非常理!」。其中提到「近日流亡多,云欲事耘耔‧‧」,也就是說有漢人進入北海岸地區開墾,這時「過去的居民」就大量的增加了。根據三芝地區現有祖墳分佈可以知道,早期墳地多選在自己的墾地裡,所以現在可以在三芝找到各姓氏開基祖的祖墳,如謝、江、華、許、練等姓。
    謝氏祖墳:來自漳州詔安的第一代祖謝國息,約在康熙年間來三芝開墾,初住新庄子後來因為常淹水,才遷到大坑現址。
八連溪江氏士學派祖墳:祖籍汀州府永定縣金豐里高頭鄉初來三芝有江士學、江士端兄弟。據記載目前居住在三芝的江姓分兩支脈,第十五世伯元為共始祖,伯元三子心道(十六世)派下士學(十九世)約在雍正、乾隆之際就在三芝購墾土地,之後集中在八連溪谷一帶傳衍。江士端隨後渡海來台,開墾的位置在八連溪下游。本派祖墳位置在白墓埔靠海方向,約略座南朝北。
新庄子江氏由興派祖墳:約在同時另一支脈江由興,於乾隆年間也渡海來台發展,並選擇新庄子為定居之地,因所建宅第採用圓形窗戶,所在地名乃稱圓窗,而江由興也被稱為圓窗派始祖。江由興係伯元長子心學(十六世)則傳至由興(廿一世),約在乾隆年間由永定遷來新庄子,繁衍為一方大族,建有宗祠,祖墳以農曆正月十四日為祭祖之日。本派祖墳位置在新庄子水車公園旁,約略座北朝南。
埔頭坑江彩軒派祖墳:汀州府永定縣金豐里高頭鄉東山溪背角松德樓人氏。二十世祖為渡台祖,長子亨元、次子亨永—江松吉祖、三子亨三、四子二十一世祖江亨興,乾隆九年生。(江增田提供族譜) 本派祖墳位置在民主公王廟前埔頭坑溪旁,約略座北朝南。
華氏祖墳:第一代祖華思遠,汀州上杭人士乾隆年間先暫居滬尾後遷三芝埔頭坑,祖墳兩座。
許氏祖墳:第一代祖許上璠,潮州饒平乾隆嘉慶年間墾半天寮,道光六年遷關西。祖墳尚在半天寮。
練氏祖墳:練蕃榜;字在君,汀州武平人士,乾隆年間由淡水登陸墾地於半天寮(今菜公坑),嘉慶年間遷往石門阿里磅,現已成為石門望族。尚留在菜公坑的為其族親墳墓。

    在最早期的移民社會尚有落葉歸根的習慣,也就是往生之後會把骨灰罈(金斗)運回唐山,然而大部分的人會選擇葬在自己的墾地上,基本上第一代祖還有落葉歸根的想法,第二、三代祖有許多是在台灣出生,這種想法就少了。另外在開墾的過程裡當區域的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自然的行成聚落,除了自己家族之外,同鄉其他姓氏也會聚在一起,他們可能有部分是佃農,來源有在原鄉一起過來或在台灣招的佃農,這些人沒有自己的土地,所以身後大事也需要共同集中管理。這時候擁有土地的地主,會捐土地給大家來使用,現在三芝有七座公墓,其中有的是私人捐贈的土地。當然這些捐土地者多不可考,不過這些墓地有的還真的是很不錯的風水地,像畚箕湖、覆鼎金的風水地都有。
    在國人觀念裡不管是構築都城、寺廟、住宅、墳墓,都要看風水,追求風水的目的是達到富貴、平安、健康、長壽、子孫繁榮的福氣。當先祖從唐山到台灣開墾時,自然會把原鄉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習慣、社會組織、語言、信仰一併帶來台灣,當然風水思想也就跟著來到台灣。時至今日風水在墓園裡是不可缺的一環,尤其是大型墓園、納骨塔等咫尺之地,動則數萬或數十萬、甚而數以千萬元計,靠的是風水。在還沒討論三芝的墓園、納骨塔之前,先了解一下三芝為何有好山好水,就是三芝鄉的風水啦。
    三芝昔稱小雞籠,原是平埔族番社名,和現在的三芝一樣小雞籠社是個小番社,不過卻有個非常出名的山「小雞籠鼻頭山」,在「諸羅縣志」; 卷一 封域志山川。就有提到「………。又西為小雞籠鼻頭山;山之右有石,中空如門,為石門。由小雞籠蜿蜓而南,矗起屼立於淡水港之東北者,曰大遯山;「郡志」所謂奇獨龜崙山也;是郡邑諸山之少祖。」。大遯山就是大屯山,在風水學屬「郡邑諸山之少祖」。至於台灣郡邑祖山呢?就是今天的九份的大雞籠山。如果我們從淡水河看小雞籠鼻頭山,其山勢是從三芝竹子山下的二坪頂、橫山、石門的八甲分支由麟山鼻和富貴角入海。這個風水觀在35年後,乾隆17年的「重修臺灣縣志」之卷二/山水志,以中國山水地勢的走向,從福建向東看「按臺灣山脈發自福省五虎門‧‧其西南為小雞籠鼻頭山,離海就陸;蜲蜿南來。矗立於淡水港東北者,曰大遯山,亦曰旗纛、龜崙。郡邑諸山,實祖於此。」。顯然更加的確立龍脈從小雞籠鼻頭山,離海就陸,也就是三芝的風水直接由龍脈而出,有的墳墓就在龍脈之上。
   三芝鄉墓地計有公立公墓7處、正在興建中的示範公墓1處、私立公墓5處、總面積為92.1609公頃,這些公墓很均勻的散佈在三芝鄉各村落。
名稱
位置地點
土地權
座向屬性
其他
第一公墓
頂新庄子,台二線20公里路旁
鄉有土地
山凹地形,俗稱畚箕湖,座東朝西北

第二公墓
番社後
私捐土地
地勢朝北平緩
萬善堂一座
第三公墓
在錫板北九公路2.5公里處
私捐土地
地形朝西丘陵坡地

第四公墓
7-1公路1.5公里處
鄉有土地
山凹地形,俗稱畚箕湖,座東朝西

第五公墓
101公路後店4公里處
私捐土地
座東朝西,101公路西側。
土地公廟一座
第六公墓
二坪頂北15公路8公里處
國有土地
圓形小山丘,地形上俗稱覆鼎金,地勢高,景觀好

第七公墓
車程百拉卡101甲公路
鄉有土地
地形朝南山坡地,稍陡。
土地公廟一座
示範公墓
15-1公路1公里處
鄉有土地
座東朝西,北15-1公路下方建納骨塔。
土地公塑像一座
小墓園
埔頭坑路
私人土地
座東朝西
約二十座。
小墓園
101甲公路烘爐山
私人土地
烘爐山的火山口裡,冬季會積水。
50-80座墳。土地公廟一座
   除了以上公墓之外,也有在私人土地上的小墓園。最特殊的是在烘爐山的火山口裡,從道光年間就有有人葬於此。
   三芝的公墓在六十年代就已經接近滿葬,大約在民國七十年代開始,平地公墓的土地已經不夠用了,連接在公墓旁邊的私有土地濫葬的情形普遍嚴重,當然沒人敢明目張膽的葬在私人土地上,地主有計畫的賣土地才是真的。到了八十年代開始最偏僻的二坪頂也接近滿葬。不過從九十年代開始,火葬已成習俗,另一方面是節省開銷,興建一門墳墓動則數十萬,對一般人而言開銷過大,現多放置鄉有納骨塔,有的則是在公墓裡興建家族墓,放置骨灰罈。墓葬形式的改變,卻也直接影響到原有的生活習俗,如客家人原本是在春節後掃墓,九月九日做總祭,就可以了。現在放於鄉有納骨塔則多了春秋兩次公祭,和一次中元普渡,這也間接的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和額外的開銷。
  納骨塔的墓葬形式,成為主流之後,許多人在現有公墓墳地上蓋家族墓,把其他地方祖先墳地集中,以方便掃墓。如此一來地處偏遠的公墓,就出現許多的空地了,也減輕墓滿為患之苦了。
   
公墓在北海岸的四個鄉鎮裡,都有共通點。就是在公路旁邊的某些公墓,附近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番社。
北海岸公墓和舊社的關係
現在地點
    
    
淡水第八公墓
小北投社/北投子
小北投
淡水義山里
圭柔社
下圭柔山/
淡水屯山里
大屯社
番社前/
三芝第二公墓
小雞籠社
番社後/大墓公
石門第二公墓
老梅社
老梅/萬善廟
金山
金包里社
金山/

之前提到三芝的納骨塔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龍巖真龍殿和北海福座,兩個墓園都是在民國66年取得執照,納骨塔本體建築則是在民國93年和83年正式完工。
根據龍巖自己描述其風水如下:北台灣大屯山龍脈,整個園區山勢形成「仙人獻掌」穴形,又下方八連溪谷為「四水歸堂」是因為為八連溪水匯集之處,正前方山下圓山頂台地形狀像「象」是為「金珠塞水口」。山水交會之處就能凝聚氣,根據「山管人丁水管財」之意,代表能守住錢財,蔭佑子孫,可為一處天然形成之風水寶地。
至於北海福座之地理形勢,就較為傳統之風水形容了,用「方位」「吉祥物、形容詞」「功能」來表達。在「前有」「文武百官」「開路」,「左右」「龍蟠虎踞」「護衛朝拱」,其「前方」「獅象」「吉祥朝拜」,「水口」處有「層層」「封鎖屏障」,「背後」「萬龍」「奔躍」,自然氣勢儼然天成。
   至於建築物本體的形容則單調的多了。龍巖真龍殿之基本造型採白色四面直立牆,四個角內凹形成不等邊八面建築建築,深藍色重簷四面坡屋頂,牌樓照牆,兩邊護龍。全區基地依東西向山坡地稜線而建,前緣坡度陡峭,基地面積面積長達350公尺,寬平均約100公尺,主建築物高103.05公尺,所幸未超過二坪頂之高度,稍未破壞稜線之美。
北海福座寶塔外觀之基本造型採鵝黃色四面直立牆,綠色重簷四面坡屋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作為飾物,牆面開大型窗戶。因為受限於基地面積關係,旁邊沒有其他建物,同樣的是前緣坡度陡峭。
話又說回來,許多的納骨塔建築物都很像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這是典型的上行下效的建築例子。另外還有兩座黃瓦寶塔型的傳統納骨塔,造型簡單,不再另述。
至於20106月破土,由名建築師安藤忠雄為龍巖人本設計的墓園,以傳遞生命的意涵「櫻花」、「蝴蝶」、「水」象徵生生不息,也與國人所重視的「風生水起」相呼應。根據安藤忠雄將其設計理念進一步闡述,將來墓園建築主體有一半都低於地表之下,是一個和天地融為一體的自然森林墓園。很像在日本淡路本福寺水御堂,整個建築物在地底下,屋頂設計成蓮花池,當然等完工後就知道了。不過不要想太多,沒錢免談。
不過在這麼多的墓園當中,值得一提的是福音山基督教墓園。裡面埋葬了日治時期,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日本陸軍中將。明石出生于一八六四年日本九洲福岡的黑田武士世家。明石死於任上一九一九年享年五十六歲。遺言「但願余之屍骨歸葬於台灣之地…願余死後能成為之護國之魂,亦可鎮護我台民。」其母依其遺言將其遺體葬於任職未滿一年的台灣台北,屏棄「落葉歸根」的觀念。下葬在台北市三板橋墓地(今南京東路林森北路十四號、十五號公園)。至公元二○○○年再改葬三芝鄉福音山。另外在1907年,明石在離開歐洲返回日本時,3月26日船經台灣海峽,適逢妻子忌辰所寫的詩「十年作客轉忘家,西水歐山孤劍斜,踏入台灣波影靜,春風初憶故園花」,就刻在墓碑上。原本台北市三板橋墓地明石元二郎的墓前的鳥居,則還留在二二八公園裡面。
另外在北海福座的墓園裡,安葬了某陸軍一級上將的妻子,同樣的是思念妻子,洋洋灑灑數百字的碑文,只能這樣形容「鶼鰈情深永回憶、春秋忌辰來小憩,記得中原是吾家,不思妻子思主義」。不過亦無不妨,明明是三芝鄉,就是要寫成淡水鎮北新莊,看來中原和台灣也是差不多啦。
    最後我要說的是鄉內近年來賞櫻花的道路之中,以青山路 (15-1公路)最漂亮,然而現實的是這條櫻花道位在在這兩座超大型的納骨塔之中,或許我門已經習慣兩座非常突兀的建築物的存在

李清志/現任實踐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同時也是雜誌建築專欄作家、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