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三芝--箭竹筍

認識三芝--箭竹筍
在三芝海拔800公尺的山上有一大片箭竹林,這裏出產三芝鄉人最喜歡吃的箭竹筍。有人把「箭竹筍」錯寫成「劍竹筍」,當年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箭。每年國曆9月和1-3月為箭竹筍的產期,9月出產的竹筍稱做「冬筍」,1-2月開始到清明節之間的稱作「春筍」。春筍因為水分多,氣溫低生長緩慢且無強烈陽光照射筍的顏色較白、脆還帶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因此價格可以賣到一台斤200-300元之間,一般在230元左右,春節期間甚至可以賣到450元。冬筍的質量與味道則遠不如春筍價格也只有100元到150元之間。

    在民國50-60年代摘竹筍是山上人家的副業可能是產量有限的關係,在三芝街上賣菜的人,一大早要走到布房崎等山上的人,向他們批竹筍。

    摘箭竹筍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因為三芝地區的箭竹生長在高度800公尺以上的大屯山區,從停車的地方走到竹林大約要一個小時,只有大屯自然公園附近的山區車輛可以直接到達。整個大屯山區各有其上山路徑,如三板橋菜公坑一帶走桶湖古道(大屯溪古道),圓山頂走茄冬坑古道,二坪頂則有兩條上山古道一條是俗稱的八連溪古道,入口則是在真武寶殿的後山,另一條是從內坪沿著水圳入山。其中以從二坪頂進入的竹子山面積最大,在民國七十年到七十五年之間因為建築業不景氣,許多人為了貼補家用,早上坐車上山到真武寶殿旁的停車場,來回一次車錢約150元,當時人最多時每天有一百多人上山摘竹筍。
天剛亮就要出發摘箭竹,除了早去早回之外,最重要的是不要走在別人的後面,大山(箭竹林的簡稱)並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長高品質的箭竹,每個人都知道哪裡的箭竹多、長又肥,所以那些地方去的人特別多。

    除了三芝鄉境內的箭竹林之外,有的時候要翻過竹子山稱做後山(雷達後)去摘,那裡屬金山鄉境內,由於非常的陡,金山那邊的人由金山方向要到那裡委實不易。到後山要經過雷達站的營區,為了要避过崗哨都要繞道穿過馬路,過馬路要遵守停、看、聽的原則尤其是起大霧,否則碰到那些英英美代子的阿兵哥,會被驅逐出境。如果是去程雙手空空的被逮到,一般最多是登記一下就放人,當然也有九怪的主管非得要人去保才要放人。「聽說」那些阿兵哥沒那麼笨,他們都會等到你摘的滿滿的在半路上攔截,沒收箭竹筍,這些箭竹筍不是銷毀,全部在第二天在到士林北投去賣。這種行為在國家公園成立之後,國家公園的警察也是如法泡製。為了維護國軍與國家公園形象,所謂聽說係無法證實之言論,因此本說法予以保留。

國家公園成立之後,第一件是就是禁止摘竹筍,當然這引起相當大的反彈,後來在幾經協調之後就弄出一個證照制度,住在沿山地區的人,由鄉公所統一造冊,發給證件。

    一般而言,一個人一天能摘30-40斤肉(不帶殼的竹筍),就已經是高手了,大部份的人可以摘20-30斤肉。可是如果是帶殼的竹筍,其重量約在100斤左右,背這麼重的竹筍,在又濕又冷又滑的山路中要走一個多小時,所以說摘竹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在七十年代,一斤竹筍的價格春筍70-100元左右,後來還賣到150元,冬筍則只有50-70元之間。那時候種香菇,男工一天400-500元,女工一天300-350元。到了八十年代,一斤竹筍的價格冬筍則漲到150元,春筍230-250元左右,過年期間還飆到450元一斤,一直到九十年代價格都還維持這樣。每天還是供不應求清明節以後竹筍顏色變綠,口感較差價格跌至170元一斤。春筍不管多少都能賣出去,冬筍則因為品質和料理的關係,吃的人較少,所以盛產期即使很便宜還是賣不出去。有一位叫王登源的人,他就以較低的價格收購,送到工廠加工之後儲存,待非產期再賣給餐廳或是辦桌的人。

    對做工的人而言,摘竹筍對家庭的收入不無小補,於是就有人在自己山或田種箭竹,到了民國八十年代初,三芝鄉公所大量的推廣輔導農民種箭竹,每年編預算20萬元連續五年,也種植了相當大的面積。新種的箭竹大概3-5年就可以收成,可是在收成的同時,大屯山頂就傳出箭竹開花(台語生竹米)的消息,很快的從大屯山蔓延到竹子山最後連新種的箭竹也開花了。當然為了遏阻箭竹開花,就有人用傳統綠竹開花的模式,把開花的竹子砍掉,不過對箭竹似乎不是完全有用,有部份的箭竹砍掉之後,新發芽的箭竹也開花。開花後的種子隔年就會發芽,可是密密麻麻的就像稻秧一樣,,另一方面竹子開花之後隨即枯死,雜木和芒草漲的比較快,因此箭竹林的面積在這次開花之後可能會銳減。

    「竹子山」在清朝就有這個稱呼,可見的存在已久,然而竹子山箭竹林的面積似乎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日治時期曾經砍掉箭竹大規模的造林種植松樹和杉木(杉仔湖),在民國60年代有一位任先生向縣政府標竹子山的箭竹砍伐出售,因為砍箭竹時連一些小樹也砍除,如此一來造成箭竹林的擴充,一直到70年代國家公園成立之後,才停止砍伐,不久之後原生樹林又慢慢的往箭竹林擴充,且持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