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地方設計在三芝--地方觀

 認識三芝----地方設計在三芝--地方觀

http://相對價值「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啦!」 vs 絕對價值「一直被埋沒的」

這兩句話看似負面,實際上各自揭露了不同的認知框架與敘事力量。把它們拉出來分析,能幫助地方學、地方設計或社區敘事找到轉化的切入點。


1. 概念

相對價值:「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啦!」

這是比較式的評價。背後假設有一個比較標準(都市、熱門觀光點、資源豐富的鄉鎮等),以那個標準來衡量本地的「缺乏」。它反映的是外在參照(他人擁有的=好;我們沒有=差)的觀念。重點在「相對性」──若比較標準換了,結論也會不同。

絕對價值:「一直被埋沒的」

這是歷史性或因果性的主張:即本地已有的價值,但被忽視、被忘記或被掩蓋。它暗含時間深度與被動狀態(被什麼力量埋沒?經濟、政策、歷史敘述、主流文化?)。比起相對價值的即時否定,絕對價值更容易成為再發掘、修復、重寫的入口。

2. 情緒與敘事影響

「什麼都沒有」容易讓居民喪失自信,出現自我貶抑,抑制地方行動(不做、不要投入)。同時也可能成為外部投資/計畫放棄此地的理由。

「一直被埋沒」則帶有視而不見的情緒,但也具有動力性:既然「被埋沒」,就可以「被發現」、「被還原」、「被復建」。它更容易誘發修復記憶的行動策略(田野、蒐藏、口述史、展示)。

3. 從地方學與地方設計的角度:轉化策略(實務可做的事)

換參照系(轉化「相對」)

不以經濟/人流做唯一標準,建立多元指標:生態價值、文化延續性、地景特殊性、口述歷史豐富度、社區互助網絡等。

建立「在地標準表」:列出本地獨有的資產,用以對抗「什麼都沒有」的敘事。

挖掘被埋沒的證據(回應「被埋沒」)

口述史、老照片、田調筆記、舊地契、祭祀儀式等做系統化整理。

用小型展覽/社區讀書會把那些被埋沒的故事貼回公共場域,讓居民先看到自己的資產。

製造新的「能見度」

設計低成本的行為介入:路標故事牌、地圖散步路線、社區導覽、工作坊。

用「微敘事」(短文章、照片牆、社群貼文)逐步建立正向敘事,改變外部印象。

把「沒有」變成資源(以匱乏為創意)

空間少、人口少 適合進行實驗性活動(季節市集、臨時藝文展、社區劇場)。

傳統技藝或習俗「稀少」→ 作為保護與教育的專案主題(吸引學術、志工、文化旅遊)。

聯盟與聲量

與大學、社大、非營利組織合作,把田調變成學生課題或志工計畫,既增能也增加曝光。

舉辦「被埋沒資產」徵集活動,讓居民主動參與發現。

4. 文案/說法上的建議(把負面敘事改成可行動的語句)

取代「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啦!」→「我們這裡有很多人沒注意到的細節/故事──值得被看見。」

取代「一直被埋沒的」→「長期被忽略的在地記憶,現在有機會把它找回來並分享給更多人。」

5. 實例(短流程,方便直接上手)

設立「發現清單」:一週內每人寫出3件覺得「小而特別」的在地事物(食物、傳說、建築、地名)。

每月一次「被埋沒的故事夜」:請不同年齡的居民講一個地方故事,錄音存檔並做簡短文字整理。

制作一張「地方優勢地圖」:不用太專業,手繪或印刷貼在社區中心,讓訪客與居民都能看見。

小型公開活動:以「被埋沒的X」為題(如「被埋沒的祭儀」、「被埋沒的小吃」),做市集或導覽,測試外界反應。

6. 結語(一句話總結)

「什麼都沒有」和「一直被埋沒」其實不是終點,而是不同的起點:前者提醒我們要換參照標準,後者提供了可操作的修復路徑。把負面敘事解構、賦予證據和行動,就能把「無」轉成「可發現的資產」,並逐步建立新的地方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