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誰設計了三芝?
我們現在有一個新的思維「地方設計」,同時也感受到地方學可以提供地方設計,許許多多的基礎資料與構思方向,因此地方設計就成為地方學的新目標。現實是如果說把地方知識用文史的概念,作為呈現的話有一點困難,可是如果從地方學的角度,去思考長久以來三芝是怎麼被設計的,就會更清楚。用反方向來思考,這樣或許更能了解地方設計的基礎是甚麼?
事實上,長久以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經過數千年的生活經驗累積,就是地方學的基礎。如果能了解,哪些是生活中被刻意地設計出來。目前有多少明顯的案例,出現在三芝的地方設計。
一、地方設計與地方學的關係
地方設計的新思維
「地方設計」不單只是建築、空間規劃或地景塑造,而是更全面地思考「一個地方是如何被形塑的」。
它不需依賴專業設計師的介入,而是必須回到地方的歷史脈絡、自然環境、生活文化去尋找素材。
地方學提供基礎
地方學的本質是長期的知識累積:田調、文史、地景、產業、民俗、口述歷史…。
這些資料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設計」的土壤,能夠成為地方設計的靈感與依據。
由地方學到設計的困難
單純的地方學資料,多半停留在「描述」與「記錄」層次。
要進一步瞭解為何「設計」時,需要找到其中設計的「邏輯」,例如空間配置、聚落選址、農業梯田、祠廟的佈局等。
二、反方向思考:歷史上的三芝如何被設計
自然環境的設計力量
三芝的山、溪、海三重地景,先天上限制與引導了聚落的分布。
海岸線的潮間帶、山坡地的梯田、茶園,這些都是「被環境設計」出來的結果。
歷史過程中的無意設計
早期漢人進入墾殖,依山勢築梯田、依水源分圳道,這些是生活所迫,但實質上構成了「地方設計」。
清代到日治時期,官方對道路、聚落、廟宇的規劃,也漸漸帶入更明顯的設計意識。
在地人的設計經驗
聚落的位置、墳墓的選址、廟會的動線,往往蘊含「地方設計」的智慧。
即使沒有明確的「設計案」,也可以從民間信仰、農業技術、聚落結構中讀出「被設計的地方」。
三、三芝「地方設計」尚未明顯的原因
現代設計介入有限:不像淡水、八里,三芝的城鎮更新或文創設計不明顯。
地方形象模糊:三芝多以「農村」、「北海岸風景」被認識,缺乏清楚的文化符號導入設計。
生活設計尚未被轉譯:田園聚落的設計經驗,尚未被整理成系統化的「地方設計案例」。
四、未來思考方向
從地方學找到「被設計的痕跡」:如梯田系統、灌溉圳道、廟口與聚落空間。
轉譯為現代設計語言:透過課程、策展或社區營造,把這些經驗變成可以再利用的設計元素。
三芝的設計課題:
如何用「梯田」和「水圳」重塑地方景觀?
如何用「廟口空間」設計新的公共場域?
如何讓「農業文化」成為新的地方設計核心?
👉 總結來說:三芝雖然沒有明顯的「地方設計」案例,但其實長久以來的聚落發展、農耕方式、信仰空間,都隱含了地方設計的原型。地方學能讓我們讀懂這些脈絡,再轉化為當代設計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