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五股與五穀先帝
今天拍普渡的照片時,靈機一閃順便到福成宮2樓拍「五谷先帝」。原因是上個月做成仔寮田調紀錄,免不了要去找一下五股的資料,結果發現最早是「五穀」,轉換成「五谷」最後才是「五股」。
根據一紙清乾隆年代的合同,輔大歷史系教授尹章義研考解讀,證明「五股」地名原是由「五榖坑」陸續演變而來,這份出自乾隆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正月「劉伴郎退還田契字」合同,記載「興直山下外庄五榖坑口」明確的指出五股坑原名為「五榖坑」。「五榖坑」這地名沿用數百年,到了清朝道光、咸豐年間(西元1821~1861年間),客家人逐漸外移,閩南人遷入,「五榖坑」即簡化為「五谷坑」再轉音為「五股坑」。日據時代,日本人統治臺灣後,再將其簡化稱之為「五股」,這即是「五股」地名稱謂確立之演繹過程。(五股鄉志)(五股區公所網站)。
所找到的資料最常見的就是這種變換過程。可是這樣子解釋不了「五穀」和「五谷」的關係,回想起來最接近的是五穀是神明「五穀先帝」說法之一。當然「穀」和簡寫成「谷」本來就是常見混著用。至少不是五條山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