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地方學系列之社區大學的地方學老師

 認識三芝---  地方學系列之社區大學與地方學老師

在許多社區大學開的課程裡面,地方學課程都是作為標竿的特色課程,不過二十幾年來地方學課程都在萎縮當中,為什麼會如此?社大的問題嗎?還是老師的問題?

是老師的認知問題?

社大的問題似乎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老師的問題,地方學老師的現實面在哪裡?

地方學的老師,從一開始就把它當作是一門導覽課課程,或者是單純的認識某些個景點,這和一開始就設定為整個地方的地方學架構,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方向,當然這也決定了能不能夠把課程變成地方學的一環。

以我為例我住在三芝,那麼當初開課的範圍就會限定在三芝,三芝區作為課程範圍是一開始的認定,不過問題來了這麼小範圍的地方,能準備的內容非常有限,一學期、兩學期如果講同樣的內容,勉強可以讓同學接受,如果不停的重複又沒有變換新的資料,這種課程撐不了三年,也就是說老師準備的課程可以上多久18堂、36堂還是54堂課,不會重複。

上課資料都要自己動手準備

地方學課程有一個特色,就是需要用到大量的照片,因為即使這個環境或者是地貌已經改變,但是我們可以考證原來的位置,作為記錄,這也是地方學的老師要做的工作。

最新的思維角度

地方學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不是一味地背地方的文史資料,也不是很單純的介紹地名由來、事蹟、古蹟、人物事件等等,在講述的同時還要加入最新的思維角度,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的一切人事物等等是變化的,幾百年來都一直在改變,同樣的我們在看待這個地方的時候,思維也會跟著與時俱新的改變,這種地方學帶領同學用不同的視野去看課程內容,是絕對需要的。

地方地方學的課程,每年都要會隨著老師的田野調查,而注入新的課程內容,田野調查這種事情一定要做、否則課程就會僵化,如果不能把新的資料變成新課程內容,那麼社區大學沒有辦法像傳統學校一樣,每年都會有新生的情況之下,無可避免的課程老化是地方學課程的致命傷。

世界的角度

當我們在敘述地方時,不是很單純的文書圖表資料,要想到這也代表著這個地方,往某個方向走了一步,這不太容易去了解。如果說我們把幾百年來地方上的歷史,一件一件的分開,然後再配合上鄰近地區、台灣或是世界性大區域的改變,這樣就可以知道當下所描述的那個事件,在整個大環境底下代表什麼意義。

現代「話」的技巧

地方學的老師,當他用形容詞在敘述一個地方的時候必須要有「現代話」的技巧,也就是說要讓我們的同學或者是讀者,當他們在看或是聽的時候能夠用更快的速度知道當下的這些資料,簡單地拿幾句話可以作為代表,如果想得比較遠那就是二十年後的人,他們會用另外一種敘述的方式來解釋我所描述的地方學,在我的觀念裡面地方學的基礎,一定是你要有那種腳踩在土地上的感覺,而不是腳踩在企劃案、課程上的感覺,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態。

地方學的內容來源必須要來自於田野調查作基礎,田調的紀錄不會只有過去,重要的是當下,這些資料是未來的歷史。這些資料,我們看得到但是不見得用的到,可是如果我們把我們的眼光放在另一個未來的重點,也就是我們要留下什麼給我們的下一代,這句話不是柯P說的,十幾年我在做田野調查的時候就是保持的這個態度。

老師也要終身學習

社大老師的課程經營的方式,除了如何和同學相處之外,有許多地方必須要有新的思考見解,當然這不是針對每一門課程,同時我們也很清楚,要大部分的課程老師都要提供一種很明確的理論基礎的論述,不容易啊。那是因為我們開的課程非常的複雜,所以老師如何有自己專業的一套論述,甚至必須要想出一套針對社大同學的論述基礎,就夠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需要如此。如此一來,才能夠讓同學更加清楚老師的專業,要知到我們的同學程度不一,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同學,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對許多的知識領域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基礎。明知這對許多課程來講,「專業」是需要的,可是這並不是一蹴可及。

老師在課程專業領域,這一方面的求知欲和企圖心,要比同學來得明顯而且強烈,當然也不一定是課程專業領域,有的時候在某些特別的有興趣的地方,也可以展現出另外一種專業的態度。既然社大追求是終身學習,要知道終身學習也是社大老師的特質之一

社區大學的企圖心就在於如何有新的經營模式與思考方向。

每個人都有敏銳度,如何去誘導啟發之。

社大老師的企圖心

長久以來在社區大學上成年人教育的課,當然同時間我也會發現到城鄉差距,如果是以正規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得出來先天資源都不同。但是如果是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這不會有差異,我們應該去看一個地方的整個區域氛圍,偏鄉的人事實上不應該和台灣的任何一個大城市作比較,反而是如何從許多地方引進新的觀念到偏鄉,這樣子可以跳過傳統的思考角度。

地方學不是只有人的歷史而是整個區域裡面的一切事物的紀錄。

地方學另一個特色,就是可以用地理環境來解釋歷史,這和傳統用古文書資料來解釋歷史,是截然不同的方向,當然結果也不會一樣。古文書資料記載並非不可以用,而是在使用上常常會有不能理解的地方,這時候就是要靠地理環境來做證明。

「博學強記」、「深入細節」這樣做出來的課程內容,才有專業感,才有帶入感。


老師的口頭禪--地方學的詞條

站在故鄉的土地看世界,這是世界觀的開始。

站在故鄉的山上看故鄉  ,也是一種幸福。

何其有幸,住在北海岸的人,一出生就搭上世界史的列車。

離塵不離城

站在自己的土地上,說自己的歷史。

最小的範圍內做最精細的研究,最大的範圍裡面做最小的分類。

今天的紀錄、明天的歷史。

當傳統的思考不能解決現況時,需要去找一種可行的方法來做。

老師的工作就是要幫同學設計一條思考的路線。

地方學是可以被挑戰的,也是可以被質疑的。

地方學的課程是一個地方文化厚度的指標

不是只有硬體建設、是需要軟體設計的文化觀。

帶領居民體驗與思考。

促進居民態度、行動的轉變。


對我而言這些地方學有什麼用途?

說穿了很簡單,「服務在地的居民」,讓在地人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瞭解自己居住的地方,而且是「引以為傲的瞭解」。另外一個用處是「累積當地的文化厚度」。最後是「創造在地人的自信心與氣質」


在實際的運作上,老師有許多工作可以做。

一、要有計畫擴充地方學的範圍。

二、整理收集田調資料,且能資料庫化、課程化。

三、老師對地方學的田調方向要明確,才能和學員共同建立地方學。

四、有計畫的實施課程內容、計畫書。

五、要建立地方學的論述與架構。至於要花多久的時間,不知道。

六、老師要多聽演講、尤其是一些新的思維角度。

七、設定田調主題。

八、地方學的論述之一,思考出一種在地人認識家鄉的方式。

九、文史、信仰、民俗、美學、地球科學、生態、環保、數位、網路等等都要涉獵。

十、要能夠分析一個地方的特性,在分析之前還要先學會如何觀察這個地方,如此一來分析的內涵才會有意義。

十一、學魚骨圖,還要繪說明圖(我的習慣)

十二、地方學之網站、部落格Google blogGIS使用,照片與資料數位化。

十三、善用在地人才。

十四、很清楚地方學的目的。

十五、如何把願意來上課的這一群學員,培養成一個願意做地方田野調查的團隊,如此一來這個課程就可以延續下去。鼓勵學員書寫記錄。建立學員對地方的認同感。

十六、這是在寫歷史。用田野調查的資料作為地方學的基礎,然後再去尋找相關的文獻資料來證明田野調查資料的正確性與關聯性。所以地方學有兩種方式、講歷史與寫歷史,都行。

十七、終身學習

十八、田調資料要「多」、「廣」、「深」,如果要建立某個地方的地方學,得有「研究意識」,然後才能變成隨口說出大量資料的地方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