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地方學系列之總論

 認識三芝 ----地方學系列之總論

前言

  有關於地方學的研究和定義,在網路上可以查到的不勝枚舉,所以我就不再贅述,但是在社大開課的這一段時間之內,我都一直把整個課程,當作地方學的角度來看,在這種運作的理念下,自然會有自己的地方學理念基礎,當然我也知道地方學是個什麼樣的論述,所以就把我以前有關的地方學資料和想法,全部放在這裡,雖然寫是寫總論,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意義,只能說我有很多想要說明的想法,都放在部落格的不同角落,把這些想法內容收集在一起而已


地方學之論述-各自表述

地方學的各自表述絕對是好現象,只能說會有背景、需求、角度、視野、立足點、社團、經費等等因素,自然有會不同的地方學論述。所以教育學者的地方學、歷史學者的地方學,社區營造的地方學,社區大學的地方學和大學的地方學,地方政府的地方學最後是這個地方的人所建立的地方學等,種種論述也不會一樣的。

怎樣定義解說地方學都是可以的,差別是條件、內涵、轉化、過程、需求和服務對象而已。

「你的地方」在哪裡?

地方地方學還有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你的地方」在哪裡?通常我們可以想成鄉、鎮、區或者是好幾個行政區合併成一個區域,我想這是一個人能夠處理的最大的範圍,如果再大的話意義就不大了,例如縣、市範圍所需要做的田野調查曠日廢時,所以如果沒有基本的區、鄉、鎮的基礎的話,大區域的地方學就是另一個領域了。

「三芝學」、「八里學」、「石門學」

「三芝學」、「八里學」、「石門學」就是一個明確行政區域的「地方學」,「學」是一個動詞或名詞的代名詞,簡單地說內容就是一個「資料庫」(Database),在這個大型的資料庫裡面會充滿著在地人相關的地理環境、生活、文化、信仰、藝術、地景、產業、社團、自然生態、地球科學等等所有一切的東西,當然包含著在地人的人文素養與自信。資料庫的資料越多,加上有那種能夠獨立分析思考的人,越容易整理出一個地方自己的特有思考模式,就會有當地的地方學。所以地方學不僅限於研討會、論壇、期刊,也不一定需要大學、甚至於是地方政府所支持的附屬產物。

因為上課的需求而做的田野調查,是累積成為地方學的一個捷徑手段因此透過社區大學的開課,我的資料庫裡面就會有「三芝學」、「八里學」、「石門學」這些基礎資料不見得是我自己一點一滴的做田野調查得來的,所以怎樣利用前人的資料轉化成為上課的資料內容,也是很重要的步驟,因為如果一字不漏地抄下來,那麼要轉化成為自己的地方學課程內容會很辛苦,畢竟那不是自己的思考路徑和熟悉的環境,所以參考前人的資料自己在實地地做一次田野調查,這樣子就會有自己的資料庫了。

 

「資料庫」(Database)

有「地方學」的觀念對我而言大概二十幾年了,當年淡水社大第一次開課我們就用「三芝學」的名稱,後來也很識相的發現三芝學太學術化,沒人看懂,改為「認識三芝」。我很慶幸我只是看人家定義地方學的資料,可是我沒有浪費很多的時間去想這些事情,當然也想不通,為什麼要定義解釋地方學,明明上課的時候要準備很多相關「資料」,所以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一個很大型的「資料庫」(Database)將來資料庫的內涵是什麼?如何閱讀?才是重點。所以地方學是可以講、寫與閱讀。

另外用資料庫的觀念來形容地方學,至少可以很清楚的分開來,哪些資料可以當作「專業知識」或者是「常識」,這樣子就不會混淆地方知識是什麼意涵了。這又回到地方知識與地方學的各自表述框框裡面了。

資料庫如何建立

地理環境差異度越大的地方,所產生的地方學資料就會越複雜,說白話就是愈精采,但是資料的多寡是取決於田野調查的時間點和細密度,從事於田野調查的工作時,會因為時間、地點、背景等等因素限制田野調查的細密度,至於前人所做的相關資料,如果不是田調的資料,其實是相當有限的,就算是有一些很詳細的資料,可能也是僅限於某些特定的產業人物等資料,對於當地人的實際生活上所聽到的或所想知道的資料有時候助益並不大,因此田野調查的細密度,就已經決定我們這種特定區域的地方學裡面的內容

  民國70年代的田野調查可以訪談到清末和日治初期的人,到了民國110年代能夠問到光復初期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在這段時間之內,沒有做田野調查的話,大概有一半以上日治時期的資料已經無從查證了。

一個地方的地方學,不需要靠外人來決定,而是靠當地人是否願意收集資料,變成一個有系統的大型資料庫的「人」,資料的存放一現在的技術已經不成問題一台電腦然後容量大一點的硬碟,對一個地方已經足夠了。當有了大量的資訊存在電腦的時候接下來就是如何分類呈現,這是最難的,因為一個地方的文史資料往往是量少可是複雜,初期的分類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但是不用參考別人怎麼做,從自己的資料庫的內涵看當地的地方學。還是回歸到一個本質,在地人願不願意去收集資料。

資料庫的使用

所謂使用就是如何重組成可以閱讀的資料。

既然以行政區域為範圍,那麼開課的區域範圍就會有「三芝學」、「八里學」、「石門學」這些稱呼,不過我的社區大學的開課課程是從資料庫整理出來的,因此開課的課程內容也就是地方學的基本資料庫經由課程的轉化過程來解釋地方學裡面的內容,這是可行的,而且在實際的運用上實用度非常高,畢竟這些田野調查出來的資料,都是看得到問的到的

把這些資料應用到社區大學的課程和國中、小的課程裡面,事實上是不同的思考方式,成年人對許多現有的資料已經有初步的理解,國中、小的同學則可能是一個全新的知識範疇,無論是誰,探索、好奇心應該是對地方學的初步心態。

對成年人而言資料庫的運用,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例如一的地方,在地人的認知角度和外地人的想要認識的角度,是要分開的,例如外地人來到一個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沿著這個地方的大小道路,不管是走路,騎腳踏車或者是開車、摩托車,基本上路是一條很明顯的認識地方方式,同樣的資料就要用這種路學的這種方式去呈現。另外例如在地人,他們對地方的行政區域認同感是很強烈的,除了行政區域之外,還有一個認同的就是「社區發展協會」,通常一個社區發展協會可能包含兩個里,或者是一個里一個社區發展協會,這時候把資料庫的資料回歸到行政區域的範疇裡面就有需要了。

閱讀地方

地方學的老師利用上課的課綱整理出來的有系列,有組織的上課內容,不是只有開課用,過程中都能找地方變遷的理由,且能得到合理而有意義的詮釋。同時也可以經由這種方式,就是如何閱讀地方,尤其是在地人,他們可能對所看到的地方非常熟悉,但是背後的延伸、視野就不見得很清楚,因此地方學上課的內容就是要如何的去閱讀這個地方

地方學的應用

有關於三芝學、八里學、石門學的應用,幾本上是用課程的課綱,做分類介紹。另外還可以用在環境教育、導覽解說、社區摺頁等等,這些項目內容複雜,這要另行敘述。例如三芝學課程理念,地方學的分項、環境教育,專輯製作等。最後是部落格、網站、臉書的建立,遠距較學,這是保存、推廣的必然手段。

對我而言這些地方學有什麼用途?

說穿了很簡單,「服務在地的居民」,讓在地人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瞭解自己居住的地方,而且是「引以為傲的瞭解」。另外一個用處是「累積當地的文化厚度」。最後是「創造在地人的自信心與氣質」。

小結

地方學的基礎是田野調查,所以現在的田調紀錄是未來的歷史。田野調查的方法涉及層面更廣,只能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