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地方學系列之八里學-認識八里坌課程理念篇

認識三芝 ----地方學系列之八里學-認識八里坌課程理念篇

在八里的歷史上曾經短暫的作為北台灣重要的文官衙門,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外國對台灣的經濟與煤炭的需求,如何把台灣變成他們海外的據點是個現實的需求。台北變成台灣的最重要城市之後,基隆和淡水就變成台北的重要門戶。這種趨勢並未帶動八里的繁榮,反而是,八里在淡水不再做為台北的重要輸出入港口之後,也更加沒落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這種情形一直到台北開港以及現在的土地重劃,釋放出許多工業及住宅甚至於商業的土地,吸引許多廠商在這裡設立工廠,如此也慢慢地變成一個港口都市形態,當然這種變化將來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根據經驗,以地方學的角度而言,學員認識地方的方式,應採生活化的模式,最貼近也感受最深,從田野調查收集到的資料,經過分類、比較、求證再加入文獻資料等所得到的基礎內涵,最後轉成課程的論述,使的課程內容的深入多樣與宏觀視野也會逐漸增加,也更具彈性與紀錄的重要性。目前課程編排內容的特色如下:

一、由近而遠,由八里向外延伸到五股、蘆洲、林口地區或淡水區。

二、通常認識一個地方,就是沿公路走看哪到哪的解說方式,是最容易記得的。

三、由全球大環境到八里在地的環境做比較可以尋找出差異性與獨特性。

四、尋找在地人文、生活習慣的差別。

五、地方信仰的形成與演變。

六、土地重劃與淡水河岸整治後的人文特性與生活文化。

都是學員最容易求得的學習目標。

又因為要因應新舊學員一起上課,因此教材的設計分兩個單元。一、基礎認識課程。二、公路模式介紹。三、八里專題介紹。

各單元內容如下:

一、基礎認識課程:

()地理環境:基本觀念是;介紹八里的地理狀況,內容包含火山歷史、地質、地形、氣候、淡水河系水文、與生態環境等敘述。從田野調查的角度來看適度的擴大地理環境範圍,更有助解釋各地方的文史,如八里、五股都可以單獨一個單元說明地理環境的特色,可是從人文的角度來看,八里和五股、蘆洲、林口的一部分甚至於淡水反而更容易歸納成一個系統去認識。三芝、石門、金山和萬里也可適用如此觀點,這種觀念對田野調查幫助很大。

()八里文史介紹:八里歷史、家族、番社、地名沿革。

八里的歷史,基本上可區分為史前時代、西班牙、荷蘭人時代,清朝,日治時代到民國時代。從歷史的脈絡去介紹所發生的事情,這一部份沒有問題。

清朝1683-1894

清初大墾戶。郭宗嘏(施茂)、胡焯猷(胡林隆)、林秀俊(林天成)

1711,設立海防機關八里坌汛之後,漢人開始有組織地大量湧入淡水河一帶。

1720林秀俊(林天成)

1731八里坌巡檢。

1737八里城。

1760天后宮。

1761胡焯猷,1769郭宗嘏。捐租給明志書院。

1796大眾廟。

乾隆年間林本源併購土地。財團互購土地,所有權、大租權移轉。往山谷開墾,土地利用往山坡地。

番社是各個地方文史最有趣的一段歷史,每個地方文史都想認識番社,不過都一直的在想證明,哪些人是平埔族的後代,反而沒有辦法把他們當作生活在這裡的人來看,這樣子會產生很多誤解,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許多作番社研究的人,把自己的思考模式放進去,這樣子根本無法解釋生活在這裡的人是如何生活,反而是停留在番社是被壓迫的一群人。

現在八里地區原鄉來的族群幾乎都是同安人,因此在差異度上來講不會有特別的習俗差別,當然同安人是一個很大的族群,主要姓氏有張、李、林、鄭、陳、汪、康、黃、謝等姓氏,和傳統的傳統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有比較大的家族這些家族的故事也反映出八里的人文歷史。

至於地名沿革的變化,可以從許多古文書裡面找到一些線索,古文書裡面的地名可以證明至少在那年代之前就已經在使用,如此一來可以減少許多現代人,因為不了解原由為何,以致於產生望文生義的說法出來。

()傳統信仰:媽祖、土地公、大眾爺、觀音佛祖。

傳統信仰是各個地方的人文所產生,各地方因為族群的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生活經濟不同,信仰的神明自然也會有其特色。八里最大的特色是有陰靈信仰-大眾爺。也有通俗的土地公信仰。龍形媽祖信仰以及和五股、林口息息相關的觀音佛祖信仰。至於陰靈信仰在八里可能又牽涉到更大範圍,那就是在三芝、金山、石門的有應公其實包含許多以前在海邊沙灘上所拾獲得遺骸,那些遺骸相信就是我們所謂的番社原住民。埤頭安福宮(李將軍)、下罟南嶽宮則是地方角頭廟。

 

二、公路模式介紹:

  用公路介紹地方最大的優點是脫離所謂的行政區域框架,對現代人來講行政區域已經因為交通工具的使用,不再顯得相對的重要性。反而是道路的擴充,讓每一條鄉道都更具有特色,因此在考量到八里的外來新住民,他們想要認識八里的時候最快的方式就是沿著道路去做解說,這種介紹的模式在鄉下地方非常的好用, 而且又可以清楚的標示標的物所在。

八里區內各道路如下:

15線、105線、北49線、北50線、北51線、北52線、53線、54線、北56(五股)以及舊市區等路線。


  

15線是西北海岸交通的主要動脈,臺15線直接影響到各地區的人文發展,尤其是日治時代公路的拓寬和交通工具的使用,讓八里的經濟發展有長足的改善。

105線是八里舊市區、與往林口的山線公路,在八里的部分可以介紹大崁里、埤頭里、舊城里、長坑里的人文發展,八里最早的開墾地區因此留下來的歷史古蹟也相對的多。以道路的長度而言不是很長,但是因為隨著林口新市鎮的發展,這條道路相形重要。

49線在荖芊里通往五股觀音坑的山路,也是一條古道。

50 (渡船頭-荖芊坑)和北53(下牛寮-觀音坑)從地質、生態與歷史角度來看,都可以說是值得欣賞的路線。

51線以紅水仙溪流域為主,下罟里和長坑里。

52線這條路線是米倉里的牛寮埔重要路線,從這裡有登山步道上觀音山。

54線從龍形通往石壁腳也是一樣有一條登山步道通道觀音山。

56(五股)行政區域是在五股里,在做田野調查時發現和八里有關連性就放進來。

在許多地方典型的發展是以街廟為起始的發展成經濟、政治、教育中心。在八里則不明顯。

 

三、八里專題介紹:

八專題就是把田野調查的資料做一系列的分類,沒有特定的分類方式,只是把相同的主題放在一起,其中有一部份可以透過學術研究取得的資料就拿來使用,大部分都是當地的生活經驗所產生,從分類的角度上看分成生態類人文類以及生活文化類別,這只是簡單的分類,對八里的現有認識做一些紀錄而已,目前並沒有辦法涵蓋到所有的層面。

()生態類(淡水河系生態、沙丘植物、近海漁業、北觀處、溪流)

八里地區和北海岸各鄉鎮所有的生態系統雖然不盡相同,但是都有個共同的管理機構,那就是山區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和北海岸觀音山風景區管理處,這兩個國家級的公園和風景區管理單位,各自有不同的使命任務,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為主,而北觀處則是以觀光休閒為發展重點,因此對生態保育的觀念截然不同, 不過我們還可以確定某些重點生態還是被保護的,

八里由於長年來的不注重生態保育和漫無目的地野溪整治,造成生態上的大改變,目前還有一些溪段具有野溪生態的模樣。

八里的海岸線隨著台北港的開發和61線快速道路的設立,原有的沙灘景象和特別發達的沙丘地形已經全部不見了,只留下兩個地名頂罟、下罟。

()人文類(廟宇、古道、老宅、石器時代、近代建築美學、八里軍事)

人文類是田野調查最容易取得的資料,除了某些特有的之外,大部分都可以和其他的地方共通,廟宇與老宅是最常見到的建築物,八里的廟宇歷史悠久,而都已改建故建築時間並不長,因此只可以做簡單的介紹,至於老宅是可以從八里許多地方看到北海岸建築使用石材上的特色。古道是人們生活的領域通道,有一些還在使用部分已經荒廢。另外又把以前用石頭製造的各項器具或是建築上的應用,歸類成石器時代。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現代建築、公共藝術的美學觀,那是因應近年興建許多大型建築,以欣賞角度來做歸類整理。

()生活文化(產業、美食、社區營造、觀光等)

生活文化包含食物、經濟作物等,近年來透過政府的政策而做的社區營造和農村再生,另外一方面則是因應經濟發展的觀光活動來討論。八里的沿岸與淡水河的漁業相當發達,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領域。竹筍與柚子為重要農產品。觀光景點有淡水河岸步道、挖仔尾、十三行博物館、文化公園等。

打石產業則是隨著觀音山石的禁採而消失了。

以上是目前所有課程內容的簡略介紹,在實際運用上還可以用到路上觀察學,和最近這幾年的新的事物影響學,地方特殊的美學,這都是可以透過研究其實際影響層面,未來這些都是可以形成一個單獨系統的課程,學員在與日俱新的現代,觀察是可變的,因此課程內容也應該要相對的融入這些新的領域。

在文化傳承方面,石門的謝金富的繪畫、牽罟活動,三芝的黃清松以木雕的方式呈現出日治到五十年代的農村生活文化。這些都可以用在八里地區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