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地方學系列之八里學

 認識三芝 ----地方學系列之八里學

認識八里坌到八里學

有「地方學」的觀念對我而言大概二十幾年了,當年淡水社大第一次開課我們就用「三芝學」的名稱,後來也很識相的發現三芝學太學術化,沒人看懂,改為「認識三芝」。我很慶幸我只是看人家定義地方學的資料,可是我沒有浪費很多的時間去想這些事情,當然也想不通,為什麼要定義解釋地方學,明明上課的時候要準備很多相關資料,所以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一個很大型的「資料庫」(Database),至於資料庫的內涵和轉化是什麼才是重點。

定義地方學是很標準的學者作風,花很多的時間去想「地方」是什麼?「學」是什麼?這些有那麼重要嗎

用資料庫的概念去解釋地方學,還有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很多人最常用的地方知識,只要能把儲存的人事時地物,轉換成為文字記載,那麼就可以放到資料庫裡面,也就是說我們不用動腦筋去想地方知識是什麼東西。

現在問題來了,這是一個很龐大的資料庫,要放在哪裡?然後又要讓人家看得到。讓人家看得到,代表掌握了話語權,我想這是許多人所不敢嘗試的想法,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話語權,感覺上只不過是把一些雜七雜八不相干的東西放在一起。

「八里學」就是一個明確行政區域的「地方學」,「學」是一個動詞或名詞的代名詞,簡單地說內容就是一個「資料庫」(Database),在這個大型的資料庫裡面會充滿著在地人的生活、文化、信仰、藝術、地景、產業、自然生態等等所有一切的東西,當然包含著在地人的人文素養與自信。資料庫的資料越多,加上有那種能夠獨立分析思考的人,越容易整理出一個地方自己的特有思考模式,就會有當地的地方學。所以地方學不僅限於研討會、論壇、期刊,也不一定需要大學、甚至於是地方政府所支持的附屬產物。

用田野調查的資料作為地方學的基礎,然後再去尋找相關的文獻資料來證明田野調查資料的正確性與關聯性。這是在寫歷史。所以地方學有兩種、講歷史與寫歷史。

建立八里的資料庫

既然是資料庫,那麼就會出現一個最現實的問題,這些資料從哪裡來?如何轉換成在地的論述?以及這些資料對這個地方有什麼用途?還有這些資料要放在垂手可得的地方,在哪裡?這些思考的問題並不難,難的是我們很少用這種角度去看地方學。


這些資料從哪裡來?

在八里有作文史田野調查的前輩有林一宏老師的部落格〈文化資產八里坌〉李平老師的〈八里鄉志〉、康耕宗老師的〈田野調查〉、還有翁淑娟老師的〈八里坌地名意涵之研究〉,蘇秋金老師〈近代八里觀音山石傳統打石業之發展〉,以及周川夏、王淑燕、許榮吉、江木興、張月霞、張金源老師等等他們的資料非常珍貴且實用,因為就算是我現在要重新做做田野調查,不管時間和空間都已經不是我能力所及了。

當然有一部份是我現在做的田野調查和收集的資料。

如何將資料轉換成在地的論述?

 我們都知道一個地方的地方學,需要有一套自己的論述,八里學也一樣。我是利用社區大學開課的課綱作為整理的基礎,不停的從田野調查,實體上課和戶外課做補充修正。當然這需要有一些技巧,我必須要大量的利用到資料的分析、重組,這期間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夠有一個清楚的論述。以建立地方學的角度來看,要如何利用資料庫的資料,快速的建立一個地方的論述主軸架構是需要的,這種概念要來自於最簡單的田野調查。地方最後可以細分為是一個里、一個社區、一條路、山脈、溪流、海岸線…等。

  每一個行政區域在經過一連串的田野調查後,應該都可以整理出一個論述主軸;例如三芝是以八連溪為主軸,石門則是海岸線和岬角,金山的老街,萬里的漁港和煤礦至八里還是在摸索當中。此外以一個行政區域內所收集到的資料拿來作為一個單項論述,常常會有不足的地方,這時候就需要用到外地的資料來說明。



  地方學的核心價值是:田野調查、地方情感和邏輯思考。也是適用在八里學的核心價值。

這些資料要放在垂手可得的地方,在哪裡?

網站、部落格是首選。如果是這種儲存的大資料庫,Google的部落格最好用。

這些資料對這個地方有什麼用途?

這些資料有什麼用途?說穿了很簡單,「服務在地的居民」,讓在地人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瞭解自己居住的地方,而且是「引以為傲的瞭解」。另外一個用處是「累積當地的文化厚度」。最後是「創造在地人的自信心與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