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認識八里的清末炮陣地群
這是一個很特殊的防衛構思,從淡水河口到關渡興建一系列炮陣地,應該說是河岸的防衛炮陣地群,目前沒有詳細的資料顯示當初建設這一系列炮陣地的構想,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陣地的位置,加上火炮射擊的距離可以畫出火炮的射擊圖。
根據光緒18 年(1892)《淡水縣輿圖》淡水河口現在所謂的沙崙、油車口的砲臺輕描淡寫地擠在一個很小的位置,其實清法戰爭後,劉銘傳持續加強台灣海防的建設並在各港口增建砲台以利防禦。劉銘傳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葬在淡水外人墓區)負責督造,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於滬尾、基隆、澎湖、安平、旗後等五處港口,趕工建造十座新式砲台。其中,滬尾有兩座砲台,一為「北門鎖鑰」即今日滬尾砲台,另一為「保固東瀛」在今油車口的海巡署。「北門鎖鑰」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炮臺,不標示顯然當下是基於保密的原則吧。
《防海新論》在1870年代翻譯成中文,1884年就要學會佈署運用許多先進的武器,只能說是倉促應戰。真正運用海防炮陣地理論,應該是劉銘傳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全島砲臺的時候。根據《淡水縣輿圖》有一座「地營炮臺」,字義上地營炮臺應該是個有掩體的炮臺,這是很特別的設計,又例如牛寮埔炮台位置在海拔250公尺的山上,在當時能夠設計和布局這種炮臺的工程師,應該就是德國籍技師巴恩士。應該說八里的三個炮臺,選址、建造應該都和他有關。
淡水之役戰後到乙未割台的防衛。這段時間留下來的地圖多而且詳細,許多清末八里這邊的資料,都是這個時候留下來的,而且可以延續到日治時期,只能說清法戰爭淡水之役對八里還是有影響的。
清末八里炮陣地群說明如下
(一)、清末炮臺位置
八里牛寮埔炮臺
八里渡船頭地營炮臺
關渡炮臺:遺址在現在的基督書院裡面,稱做土地公鼻的稜線上。民國五十四年關渡師挖了一個坑道。竹圍這一側已經被大樓擋住了。根據資料清末關渡到台北之間還設立一門火砲,位址不詳。
(二)、炮陣地防禦構想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