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1884八里無戰事

 認識三芝-認識八里之1884八里無戰事

    在八里的歷史上曾經短暫的作為北台灣重要的文、武官衙門,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外國對台灣的經濟與煤炭的需求,如何把台灣變成他們海外的據點是個現實的需求。台北變成台灣的最重要城市之後,基隆和淡水就變成防禦台北的重要門戶。這種現象可以反映在1884年的清法戰爭,在整個清朝海防政策的指導原則與海防構想其實是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淡水河口是台北的重要門戶,因此清末建設淡水和八里的砲台是有其目的,不過史學家在淡水那一區域著墨的較多,八里這一方面的討論並不多。

   清末的時候,淡水在開港之後加上戰爭的影響,淡水河口的地圖除了詳細之外,也順便標注了八里這一部分。雖然重點不在八里,不過也足夠了解當時的一部分情況,尤其是軍事和地理環境,雖然不同的地圖有他們不同的目的存在,但是某些地方地形可看到的變化,所以我們也可以透過早期的地圖了解淡水河河口的地理環境變化。事實上某些地圖在八里這一側的的資料更為真實與實用。

八里無戰事並不代表沒備戰需求

1885年《點石齋畫報》〈滬尾形勢圖〉圖上註明「三月初台灣擢勝營…」,這張圖出自擢勝營可信度高。基本上就是用這張圖做為戰爭前夕田調討論的基礎。

《點石齋畫報》〈滬尾形勢圖〉:大屯西麓,圍以長城。城有炮,駐兵守之。向東地勢漸高,壘石為座,方可數十畝,置巨炮其上,是謂大炮台;分駐五營,築城以為屏蔽。再進則南面,為滬尾街,及洋人設埠通商處,英有護商兵輪泊焉。山北港道分歧,有兵三營駐其處,為大屯之後路。

觀音與大屯相為犄角,而大小之數止及其半。其西面海口,三營為前敵,一營為後援。不設炮台,挖濠數重以自守;濠外沙灘築有水城,藏兵其中,看守堵口料物,與陸兵相呼應。

以上說明陸師駐防的重點地區,此外在防禦工事方面沙崙有長城、砲臺。在淡水河左岸八里沙灘上建築水城,並且註明「水城長一千餘步,寬二丈。」如果不是有掩蔽的「浮橋」就是「棧道」。水城與舊砲臺之間佈防竹網,水城八里側連接到濱海沙丘,地圖標示「城壕」旁邊有一排樹,表示內側有一條沙丘上面有樹林,這條沙丘非常的高,根據田調口述大約可以三到四層樓高,所以說和標示在沙崙的長城一樣,只不過是天然的。不過八里建港之後以及現在的輕軌施工,這些條沙丘已經不見了。至於城濠的部分在另外一張地圖標示的非常清楚,上面寫著舢舨船水道,這似乎意味著是天然的水道呢?還是當時守軍為了防止法軍登陸而做的工事,因為這牽涉到另外一個很有趣的地名,在現在挖仔尾的外端有一間福德祠,寫著「線尾福德祠」,線尾在發音上應該是汕尾也就是沙洲的尾端,有汕尾當然會有汕頭,根據康耕宗老師和周川夏老師的口述那在大南灣。





城濠已經看不到了,這裡只是標示曾經有一條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