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硓𥑮(藻礁)的年代的觀察與計算
雖然現在有許多學名在使用如生物礁、珊瑚、珊瑚藻等專有名詞。有時候用咾咕做生物礁的通稱,還是很方便。某些場合會用硓𥑮這個名稱。
生物礁除了被外力破壞之外,另外一方面就是自然崩解。當生物礁造礁生物死亡或者是停止生長的時候,事實上就已經開始進入垮礁的狀況。根據生物礁的特性,藻礁礁體本身的結構會比珊瑚礁的強度差很多(似乎有例外,這裡先不討論特例),珊瑚礁礁體的結構強,崩解時間會久一點。現在想知道的是自然垮礁的速度有多快?
根據北海岸現有的地貌中,可以找到冰河時期結束海水升上來後最早的生物礁遺跡嗎?
可以想的到的最大的原因是有沒有被保護?
可以保護礁體的是甚麼?
在北海岸可以觀察的是黑齒牡蠣,可以生長在礁體的表面,牡蠣的殼結構很硬,保護礁體表面沒問題,可是礁體內部的垮礁運動還是會持續進行,另一方面覆蓋的面積實在太少了,起不了作用。
生物礁的形成有一個基本的條件,那就是只生長在低潮線以下,所以我們只要找到低潮線以上的礁體,這樣子就可以知道我們得地殼抬升了多少,當然這不是一種很精確的計算方法,不過概略可以知道地殼抬升的速度。
條件一、6000年前海平面的高度和現在一樣
條件二、生物礁只存活在低潮線以下
條件三、潮汐、溫度以中央氣象局麟山鼻站做基準
條件四、找到高出高潮線的生物礁在哪裡?
現在只剩下去找出第四個條件在哪?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終於在麟山鼻找到高出高潮線的生物礁,為何用生物礁?因為我分辨不出那是甚麼礁體,由於數量很少,不想動它。
觀測與計算如下: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
麟山鼻2003-2020的平均高低潮差95.2+95.1=190.3,加上礁體離水面最高位置205公分可得知水面395.8公分以上。
現在我們可以做粗略的數學計算
2003-2020的平均高低潮差95.2+95.1=190.3
190.3公分/6000年=0.0317公分/年。地殼抬昇的速度,顯然微乎其微,但是還在抬升中。
高潮線到生物礁遺跡約205公分比190.3公分的潮差高一點,意思是說也超過6000年的時間,才會離開低潮線的位置,到現在的高度。
6000年+(>6000)年=(>12000)年
最終結論
礁體只有幾件,不能挖,只能看。
數學計算對了,可是設定因子太簡略,只適合解釋觀察的結果。
樣本太少,計算結果年代太久遠,似乎意義不大了。
不過可以確定高潮線以上的生物礁殘體,絕對超過6000年以上,而且非常的久遠。
地殼抬昇運動還在進行,否則看不到殘留礁體。
從整個台灣的造山運動的角度來看,結果相吻合,北海岸的地殼是往上抬升。不過看起來似乎與另一個反向運動「垮山運動」是不同的結果。應該是已經進入由造山運動轉為垮山運動的轉折點。怎麼證明已經不是我的能力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