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記錄石門-水圳小旅行


記錄石門-水圳小旅行
  田野調查是地方學裡面最迷人的地方,透過田調得到的資料除了具有保存的價值之外,也讓我們更貼近消失的人文歷史。石門的水圳本來不是本學期的田野調查重點,不過卻意外的發現累積數百年的石門地區水圳網路,卻是北海岸獨一無二的水利工程,即使在其他地區也難得一見。尖山湖豬槽潭下圳和老梅的成渠頂圳是本學期的田調地點,現在透過同學的視野和觀點,來一趟水圳小旅行吧。
豬槽潭下圳
老梅溪流域原來是平埔族小雞籠番社的領土。到了清嘉慶年間就有漢人進入開墾水田、道路、水圳、埤塘。他們依照溪谷地形精巧的配置梯田,為了灌溉,建造水圳,一百多年後的我們看到此景象仍然要讚嘆他們的建設是如此完美,為石門的農業奠定扎實的基礎。
    我們11/7踏查豬槽潭下圳,從青山橋旁小路上去,很快地看到尖山湖溪(老梅溪的支流)。這裡溪很寬大,視野開闊,非常美的地方。對岸是石砌梯田,石階整齊平整,往上幾百公尺可以通往青山瀑布登山口。我們沿水圳往上走幾百公尺,到達豬槽潭下圳集水口。這裡有棵裡白樬木,開的花正吸引著十多隻蝴蝶圍繞著,我們由下往上望著蝴蝶、樹和湛藍的天空,此景真是人間仙境!
    11/28繼續往上,坡度較大。這裡大多是樹林,路以石頭堆砌,但大部分找不到原來的路,老師經驗豐富,拿著開山刀走在前面砍樹開道找路。頂圳有一處斷裂,架上鷹架,並且接水管引水下去。我們也驚險地爬上斷裂的圳道克服了難關。石門班的踏查充滿著驚險與挑戰。等待下回我們繼續走下去……
    這裡依照地形以梯田方式開墾,石頭堆砌的梯田,石階路平整樸實,與尖山湖的梯田相連。遙想一百五十年前開墾的辛苦,這些田地、古道、水圳是一點點慢慢建造完成的,我們感謝古人為這片土地付出,讓後代子孫能享受這規劃完整的建設。也將這些資料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




《記錄石門班》蔡東芳 20171205
田調學員:蔡東芳、王淑燕、李芬香、簡振飛、陳健雄、劉玉萍


石門成渠頂圳
位於多山面海又以農為民生基礎的鄉鎮建設水圳以便來引水灌溉農田。而圳路均需依山沿著山谷來鑿成,石門的成渠頂圳也是在這樣的需求下孕育而生的

成渠頂圳主流發源於竹子山老梅溪,再導引溪水至圳道,頂圳圳路幹線在石門部份長度大約有6公里,最遠的路線延伸至與三芝交接處的八甲之後再注入三芝區新庄里的十坵埤。水圳的水源灌溉了頭圍一帶的農田灌溉轄區部份是平原,大部份則分散於山澗及溪谷兩旁,並以梯田居多。                              
大約兩個月前跟隨著老師第二次造訪頂圳,老師帶著我們自北17鄉道邊的小道,穿越竹林小徑,老師拿著開山刀開路上了水圳,蜿蜒的圳路令同學望之卻步,圳路一邊是山壁,一邊則有多處斷崖,有幾位同學因不敢走上圳邊,老師便在圳旁坎了幾根竹竿,讓同學撐著竹竿藉著圳道行走,在距離進水口不到一百公尺的圳邊,有段圳路的水泥有裂縫並有小崩塌,裂縫處旁又是懸崖,根本毫無可借力的山壁可扶,山風陣陣吹來,打到對面山壁再彈回,剛好走在這段圳邊的我們,稍不留神,很可能就被吹落到山谷下。我們一行人徐徐而行,好不容易來到了終點處進水口的水泥碑前,我們感念這項偉大的工程,造就了老梅頭圍一帶的村落農業發展山區天氣陰晴不定,偶而飄著小雨絲,這時的我們又急著趕下山,回程的下山路只有小部份跟上山時重疊,我們沿著圳路走到圳旁標記的0K+700公尺處再順著農田小路穿越農家結束了這天驚險又刺激且令人難忘的踏





記錄石門班王淑燕 20171205

田調學員:蔡東芳、王淑燕、李芬香、陳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