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三芝之櫻

認識三芝--三芝之櫻
植櫻千株、松千株可以為名勝!
日治初期,山櫻花是很少見的?雖然無可考,不過在日本人視櫻花為國土的象徵之下,把花見(賞花)當作「生活的」、「文化的」、「經濟的」到殖民地「國土的延伸」最後在太平洋戰爭變成「民族的」象徵過程,會影響到現在賞花的心境行為?還是我們已經有自己的賞花文化?

我們對櫻花的感覺似乎還是停留在在視覺上的享受,尤其是數位相機、手機的使用,看的出想要努力的抓住美好的事物,然而卻抓不住心靈的享受。或許心靈的享受有點不容易解釋,不過用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打發時間」,既然是打發時間就是要不疾不徐的閒逛,不過這下子學問就大了,我們的人很不善於不疾不徐的閒逛,或許是因為我們從小就在有山有水的環境中長大,所以我們不會去欣賞大自然,結果變成賞花就是單一看櫻花、楓葉、人工花海。此外就是開車賞櫻,呼嘯而過似乎是最常見的方式了。另外一個思考的方向是我們既然不疾不徐,在那裡停留要做什麼打發時間的事,泡茶、喝咖啡、吃點心、聊是非都可。

或許看似我們的賞花行為還只是停留在走馬看花的層面,和舉辦櫻花季吸引遊客,以便從中得到經濟的行為。可是相信也有許多人是用欣賞美學的角度賞花,至於何時才能普世化的加入生活的、文化的、美學的內涵,想必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從日治時期看櫻花到三芝的櫻花季,橫貫一百年的歷史,三芝的櫻花不盡然也不必要和日本賞櫻的形態做比擬。不過從文史的角度來看櫻花,卻是相當的精采。我沒有能力作許多專業的論述,所以如果我大量的引用別人的研究成果,這會產生一種情形「斷章取義」,因此有興趣的朋友,請直接看原文。
以下資料摘自:台灣史研究十四卷第三期   顏杏如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

櫻花的精神
「武士道、日本精神的移植   崇尚櫻花瀟灑的凋落   一種對死亡美學的禮讚」(p-99)
將櫻花推進為日本的象徵,使「櫻花國」成立,則是要到江戶時代(1603-1867)。德川家康、秀忠、家光等大將軍下令在江戶(東京)各處種植櫻花,江戶化身為花之都。「櫻的日本國土」是透過浮世繪的視覺表現更向前推一步。

江戶末期染井吉野的出現使的成為「櫻花的國土」。櫻花在明治初期是「文化上的」,非民族的。然而現代化的明治初期,有人認為櫻花是封建主義,主張砍伐燒虐櫻樹的情形。但是同時期也出現視櫻花為日本的價值觀、傳統而加以保護,甚至增植的動向。
明治二十年代開始,廣泛種植於公園、堤防、城廓等景觀的整備。染井吉野的廣泛栽植,恰巧與一個強調「日本」的時代重疊,但其廣泛被接受的主因是品種的魅力嶄新。染井吉野的崛起,可以說掀起了一場革命,它讓原本不同的土地變的「均質」、「一個國家」、「一個時間」、「一個學校系統」成為可能。(p-104)

這是簡單的介紹日本「染井吉野的崛起」及其影響,在日治時期曾經嘗試在台灣種植染井吉野櫻,似乎都沒有成功,奇怪的是,那時候日本人應該有很成熟的稼接技術,也應有成功的移植到山櫻花的枝幹上的例子,但是光復後卻很少看到吉野櫻或許是很少見的緣故,民國七十年代初開放出國觀光,賞櫻、賞楓變成去日本觀光的重要行程,這時候再次傳遞了吉野櫻是「日本國櫻花」的訊息,賞櫻就是要吉野櫻才是最美的享受。同時間從民國四十年代開始,一直是以賞花為主題的陽明山的花季還只限於櫻花、杜鵑花、茶花、桃花等,等到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已經是日治時期國家公園成立之後50年的事了。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之後提供了一個更舒適的旅遊休閒環境,另一方面致力於園區內原生物種的維護,也就是說不可能在園區內大量種植其他物種,如吉野櫻之類的樹種。到了八十年代尾此時突然間在淡水的天元宮冒出了許多吉野櫻,當然是稼接的櫻花,這下子開始顛覆了要去日本看櫻花的想法,每年盛開的吉野櫻,比之日本毫不遜色,每年逾十萬人次的賞櫻人士,再次印證了吉野櫻的魅力。至於把山櫻花當成路樹的三芝,則是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開始種植,到九十年代在現有的道路上再度大量種植,數量達到兩萬多株。天元宮的吉野櫻和三芝的山櫻花的確顯示出人們賞花的天性,因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櫻花,顏色、花型、花期都不一樣,可是我們都可以接受。

櫻花、楓葉在地文化觀
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如何培養三芝賞花文化因為沒有自己的賞花文化,就只能被別人的賞花文化殖民。因此,三芝必須思考如何回歸生活層面的創造,發展一種賞花的生活,櫻花祭的設計也理所當然必須要能瞭解三芝人賞花的視覺記憶,能充分掌握三芝櫻花的特性,創造一款屬於本地特有的「三芝櫻花祭」,這時候三芝櫻花就是在地的風土人情
以下想法參考網路資訊做修改。
沒有自己的賞櫻文化,就只能被別人的賞櫻文化殖民,還是我們現在就已經是被殖民的賞櫻文化?
那三芝自己的賞櫻文化在哪裡呢?
自己獨特的賞花方式?
創造一個怡人的環境?
如何使行道的環境維持得更好?
熱愛這項生活文化而有演變成自己的美學觀?
自己的一棵櫻花或楓葉,表現出自己的生活美學味道?
櫻花祭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態度
以上這些問題只是思考的方向,不必急著找答案。
不過這是真的;一個櫻花祭的地方若不懂得如何品味自己的櫻花,將會失去主導櫻花祭文化的地位。

參考資料
1897年竹子湖櫻花首次被紀錄報導。應該是討伐簡大獅的日軍所發現。
19018月淡水鐵路通車。
1902年中村櫻溪的「竹子湖觀櫻花記」,當地人砍伐,商人砍伐櫻花到台北賣,遊客折枝。
1902年從山奧移植數百株山櫻花在北新庄子公學校、派出所。(三芝庄要覽)
1903年官方及民間團體發起「觀櫻會」,如警務課、專賣局養氣俱樂部、愛國婦人會、法院、總督府等等。
1904年草鞋一雙15厘,台北-士林鐵道車資11錢。
1905年竹子湖森林大火。
1910年試種內地櫻10株。
1911年種一千多株內地櫻,計畫比擬「嵐山吉野」,「保存風致」為理由。
1913年台北-北投巴士運行
1913年草山設置公共浴場
1919年淡水--三芝開設輕便鐵路開通
1922年從淡水可乘人力車或自動車到北新庄賞櫻。(三芝庄要覽)
1923年皇太子行啟、修築草山車道。北投-草山,士林-草山,最後延伸至菜公坑山。
1924年大屯山植樹造林,造林面積1200以松樹(台灣赤松、琉球松、黑松),相思樹為主,觀賞樹楓木、櫻花僅佔21
1925年台北草山巴士運行。
1927年淡水--三芝開設輕便鐵路拆除,行駛乘合自動車。(三芝庄要覽)
1928年規劃大屯國家公園
1935年正式成立國家公園
1937年發行一日遊的遠足健行手冊「菜公坑路線」、「七星山路線」、「大屯山路線」。
1937年「台灣日日新報」企劃部主辦的賞櫻遠足活動。其行程與狀況如下:參加者一百五十餘人,314早上8點由台北出發,分成草山巴士7輛前往竹子湖,眺望竹子山莊附近的櫻花。途經大屯鞍部,菜公坑山腹而下,抵達北新庄公學校,在公學校園櫻花盛開的樹下午餐,下午兩點再出發前往水梘頭公學校賞櫻,在淡水公會堂稍歇後,450分淡水車站解散。
參加費用大人80錢,小人60錢。
以上摘自:台灣史研究十四卷第三期   顏杏如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

1938大屯國立公園「山之家」,在大屯國立公園,地點位於大屯鞍部附近的谷地,昭和十三年(1938八月廿七日完成。經費2500圓,為木造八坪的平房,有浴室、食堂、賣店、並有壁爐設施,周圍草坪可供露營,屋前設有升旗台,但現今只剩地基遺址,及一座高約4公尺的壁爐殘跡可供憑弔。。昭和十四年(1939九月卅日,曾在此地舉辦露營大會,並由臺北帝大正宗嚴敬助教授、臺北高校齋藤齋教授、臺北第二師範堀川安市教諭等人,演講大屯國立公園的植物、地質、動物特色及國立公園的使命與利用。
1945年到1985年這十年間是三芝人對日治時期記憶猶深的一個年代,三芝人在這麼多記憶裡對「櫻花」還是是情有獨鍾。因為即使是野生的山櫻花,最大的群聚都在三芝。

1950  草山改陽明山。
1990  三芝開始在行道種山櫻花。
2000  三芝推動櫻花季。
2004  三生步道種植吉野櫻
2012  新北市票選山櫻花為市花。
2013  估計三芝因為櫻花的崛起,居民大量嫁接或種植櫻花,數量達五十萬株。

2013  三芝青山路以櫻花為名入選新北市十大祕境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