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尾:在嘉慶20年(1815年)契約書中出現「鹿場埔」其地在今埔尾
土地公埔:地名最早出現在同治9年 (1870年)的契約書中。
地名沿革:
年 代
|
舊地名
|
新地名
|
嘉慶20年(1815年)
|
鹿場埔
|
埔尾
|
同治9年 (1870年)
|
土地公埔庄
|
土地公埔
|
光緒13年 (1887年)
|
芝蘭三堡土地公埔莊
|
|
光緒21年 (1895年)
|
芝蘭三堡土地公埔庄
|
|
明治28年(1895年)
|
滬尾署第七區土地公埔庄
|
|
明治42年(1909年)
|
台北廳第三十一區北新庄子區
|
|
大正9年(1920年)
|
三芝庄土地公埔
|
|
民國35年 (1946年)
|
埔尾村 濱海村
|
|
民國67年 (1978年)
|
福德村
|
小地名:
1887年
|
1895年
|
民國35年 1946年
|
民國67年 1978年
|
|||
芝蘭三堡土地公埔莊
|
埔尾村
|
濱海村
|
|
福德村
|
圓山村
|
|
土地公埔、埔尾、石槽仔坑、大湖、圓山仔頂、三板橋、大水窟、竿尾崙、八連溪頭、五腳松、木屐寮、內柑宅、
|
土地公埔、埔尾
|
石槽仔坑大湖、圓山仔頂、三板橋、大水窟竿尾崙
|
八連溪頭、五腳松、木屐寮、內柑宅、
|
土地公埔埔尾、大湖、大水窟
|
八連溪頭五腳松、木屐寮、內柑宅、
|
地形:本村大部分山崙與溪谷地形,崙頂因水源不足,故為茶葉生產區,水稻田則以八連溪谷,錫板溪(海尾溪)上游和埔尾到土地公埔之間有一台地地形的大面積耕作區。
在乾隆51年(1786)閏7月的契約書中,有康姓人氏入墾,其後代仍住埔尾一帶(拾翠山莊的東方)。
契約中有圖記:圭柔山社土目保羅漢 圭北屯等庄番業戶甲萬,說明此地屬圭柔山社(圭北屯)所有。既然這塊地屬圭柔山社和圭北屯等庄番業戶。符合在雍正13年(1735)契書中「…高崙之處並舊水圳係番修理耕種營業…」的地,可能這塊地在雍正13年(1735)之前已經租給漢人(可能是康姓),所以沒有業主何長興的圖記。也就是說在雍正13年(1735)之前就有漢人在今埔尾一帶開墾。
本村面積5.72平方公里,人口827人
交通:101公路貫穿本村,可連絡淡水、三芝之間山線中途點。北九公路從黑得公處通台二線(淡金公路),北9-1公路接北7公路的大湖。
埔尾:相對於土地公埔的位置,101公路過埔頭橋之後到拾翠山莊的對面台地稱埔尾,地勢較高且迎風面。乾隆年間有陳姓族人來開墾,乾隆51年(1786)有康姓族人來此開墾。嘉慶20年(1815年)的契約書中已有康姓、鄭姓、陳姓、栜板等地名(註1),文中所提到的水田應該是指埔尾的水田。嘉慶21年(1816年)的契約書中有「鹿場埔」也就是在土地公埔與埔尾一帶。
(1)福德村與圓山村有尊土地公神像,無固定土地公廟,在農曆八月十五過後,由陳有田招集村民,擲茭選爐主,副爐主。土地公當年常住選出的爐主家,以前有吃福頭,乞龜,殺豬公,(在演戲埔)等活動,現已取消。
大水窟:位於大湖路與101公路交叉路口處的山坡地為錫板溪上游,福德村大水窟21號為原址,早年大水窟為自然湧泉,因為湧泉量多,可灌溉田地,現在則因興建民宅,當成水井使用,近年水量變少,屋主在旁邊另挖新井已經停用,現為水井。
兵營:而101公路的公車站牌「圓山頂」旁停車場,日據時期為軍隊駐紮地又稱兵營。最初是所謂的監視哨,派警察駐守附近的壯丁要去支援輪值,當時是用茅草蓋的簡陋房子,有一次做颱風壓死一個日本兵。戰爭末期日軍在此設立雷達站,房子是用水泥蓋的,上面種草做偽裝。
烏定店:「烏定店」,陳烏定所開的製茶工廠,位於大湖站牌下方。在三芝所有的製茶工廠當中,這間茶工廠比較特殊,用現代的術語是「多角化經營」,因為還兼碨米廠、雜貨店(兼賣豬肉)、和理髮店,盛極一時。原因是茶農把摘下的茶葉送到工廠時,多已是傍晚以後,如果要再到別的地方購買日用品委實不便,且大湖附近沒有其他的商家,因此就順便兼賣雜貨等日用品。另一方面茶農也可以以物易物,記帳的方式換取日用品,如此一來工作的時候,身上就不必帶很多現金。像這種記帳消費的方式,最常見的是豬肉店和雜貨店。
後店:「後店」地名源不可考,位於101公路3公里處的小聚落,有埔濱派出所及福德宮形成為聚落中心,也是錫板溪(海尾溪)的源頭。近年來因大型納骨塔及墓園的開發「後店」位於出入口,每逢假日車輛繁多。日據時期的派出所在今北11路轉彎處前空地,原是一間民宅也曾當做學校。
後店派出所前原為墳場,經清理之後,改為廣場。旁邊即為第五公墓。
第七任台灣總督 明石元二郎。明石出生于一八六四年日本九洲福岡的黑田武士世家。明石死於任上一九一九年享年五十六歲。遺言「但願余之屍骨歸葬於台灣之地…願余死後能成為之護國之魂,亦可鎮護我台民。」其母依其遺言將其遺體葬於任職未滿一年的台灣台北,屏棄「落葉歸根」的觀念。下葬在台北市三板橋墓地(今南京東路林森北路十四號、十五號公園)。至公元二○○○年再改葬三芝鄉福音山。
明石在日俄戰爭時,任職駐俄聖彼得堡的日本武官,從日本參謀本部取得百萬日圓的諜報資金,將其散發給當時與俄國沙皇為敵的社會民主黨、社會革命黨等大小黨派及社會主義的列寧,高舉打倒帝國主義,擾亂了俄國的心臟。如此俄國的革命黨從內部牽制了俄軍,使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獲勝。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對明石的讚譽是 : 「明石一人就可匹敵二十萬大軍。」明石可以說是歐洲社會主義的金主。
明石在日俄戰爭時,任職駐俄聖彼得堡的日本武官,從日本參謀本部取得百萬日圓的諜報資金,將其散發給當時與俄國沙皇為敵的社會民主黨、社會革命黨等大小黨派及社會主義的列寧,高舉打倒帝國主義,擾亂了俄國的心臟。如此俄國的革命黨從內部牽制了俄軍,使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獲勝。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對明石的讚譽是 : 「明石一人就可匹敵二十萬大軍。」明石可以說是歐洲社會主義的金主。
1907年,明石在離開歐洲返回日本時,3月26日 船經台灣海峽,適逢妻子忌辰所寫的詩「十年作客轉忘家,西水歐山孤劍斜,踏入台灣波影靜,春風初憶故園花」。
福德水車生態園區:
本水車園區位於埔尾八連溪畔,為唯一有建構水圳推動的水車,且為本鄉目前最大水車園區。本水車園區的特色為結合「
觀光」、「生態」、「健康」三個主題,紅色的圓形拱橋,連結三芝名人文物館與健康步道,每年夏天都在此舉行晨間健行活動。生態池種植許多台灣原生種植物,以及瀕臨絕種的保育類植物。不僅是最大也是最有人文氣息的園區。
交通指南: 自淡水淡金公路右轉北新路(101縣道)至拾翠山莊 前小路即可到達,或淡水淡金公路至三芝右轉中興街再往 北新路(101縣道)至拾翠山莊前小路即可到達。(名人文物館對面)。
原址在榕樹下,但已無痕跡可循,當年製茶、碨米為水車動力為需求。水車直徑12尺,利用八連溪水圳豐沛的水做為動力。附近亦曾利用水車灌溉稻田。民國47-8年左右,碨米100斤要10元工本費,大約30分鐘可完成。
「ㄙㄢ通ㄙㄡ橋」:在埔頭橋八連溪上方100公尺,有一座景觀橋下面一點,在日據時期(1937年)尚未拓寬101路之前的一座木橋。現在有一座鐵橋,裝置霓虹燈館,晚上電燈裝飾用
「ㄙㄢ通ㄙㄡ崎古道」:另外過埔頭橋200公尺,原為三芝到北新莊的小道彎進去馬偕護專的路口有一條石階古道,101未興建之前從小基隆到土地公埔的小路。到崙頂有一條路右轉到聖雲宮,左轉回到101公路「崎頂」。
三通嫂崎現況:原入口處,馬偕護專開路改水泥台階,原有台階約剩100階,崙頂有興建房舍,據屋主表示,鄉公所與北觀處有意重新整建,原有小路可達拾翠山莊惟痕跡難尋。在以前上面是相當大的營區,由部隊所整建,石階是用4-5個石頭排列,用水泥填縫,石頭則是取自八連溪。
「ㄙㄢ通ㄙㄡ崎」與「ㄙㄢ通ㄙㄡ橋」有兩種說法,「ㄙㄡ」是「嫂」的音,為人名。另一種說法「ㄙㄢ通ㄙㄡ」,純地名來源不詳。
圓 山 村
圓山頂:道光二年(1822年)契約書中(註1)出現圓山頂、樂寮(鹿寮崎)、無尾崙(竿尾崙)地屬圭北屯社。
石曹子坑:咸豐六年契約書中(註2)稱石皂坑,地屬圭北屯社。
同治四年(1865年)契約書中(註3)出現二坪 頂、內坪、崁底寮、石門仔崎頂、鶯仔鼻。地屬小雞籠社。
內柑宅:同治九年(1870年)契約書中(註4)出現內柑宅,地屬圭北屯社。
地名沿革:
年 代
|
舊地名
|
新地名
|
嘉慶十四年(1809年)
|
大坪頂
|
|
道光二年(1822年)
|
員山頂、無尾崙
|
圓山頂、竿尾崙
|
咸豐六年(1856年)
|
石皂坑
|
石曹子坑
|
同治四年(1865年)
|
|
|
同治九年(1870年)
|
內柑宅
|
|
光緒13年 (1887年)
|
芝蘭三堡土地公埔莊
|
|
光緒21年 (1895年)
|
芝蘭三堡土地公埔庄
|
|
大正9年
(1920年)
|
土地公埔庄
|
|
民國35年 (1946年)
|
|
|
民國67年 (1978年)
|
圓山村
|
小地名:
1904台灣堡圖
|
民國35年
1946年
|
民國67年 1978年
|
|||
芝蘭三堡土地公埔庄
|
埔尾村
|
濱海村
|
|
福德村
|
圓山村
|
土地公埔、埔尾、石曹子坑、大湖、員山仔頭、三板橋、大水屈、竿尾崙、八連溪頭、五腳松、木屐寮、內柑宅、
|
土地公埔、埔尾
|
石槽仔坑大湖、圓山仔頂、三板橋、大水窟竿尾崙
|
八連溪頭、五腳松、木屐寮、內柑宅、
|
土地公埔埔尾、大湖、大水窟
|
八連溪頭五腳松、木屐寮、內柑宅、
|
地形:本村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區域,八連溪上游、二坪 頂與圓山頂。其中二坪 頂與圓山頂為台地地形平均高度300-400公尺水源不足,可耕種面積有限,有的地區只有一期稻作,故大部分地區適合旱作或放牧牛羊。茶葉、蕃薯、香菇等作物為早期的農作物。八連溪上游種山區地瓜、茶葉、大菁,木屐寮坡度較緩水源充足,也是最大面積的水稻田。近年來也有鱒魚養殖場。本村地勢高聳為境內各溪流之源頭如大屯溪、八連溪、老梅溪。
本村面積:9.46平方公里人口1088人。
薯榔:在三芝高海拔地區出產一種不可食但可用來染色的植物稱做薯榔,塊狀根莖很像芋頭,藤全株有刺。最常見的是用來染漁網其目的為(一)染過以後可增加漁網的壽命(二)有顏色的網子在水中會產生影子,魚群不會衝撞漁網造成損壞。染過的漁網會漸漸褪色,所以每年都要染一次,在每年的3-5月沿海漁民就會到山上購買薯榔,一次約需5-6百斤,如果是新網所需的量更多,不夠時甚至要遠至花蓮購買。在尼龍網普遍使用以後,薯榔就已經不在使用了。
山豬埒:在沿海居民,用石頭堆成「石滬」利用潮汐來捕魚。在二坪 頂的山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石牆稱做「山豬埒」「埒音ㄌㄜˋ台語音(賴),矮石牆」,主要的目的是防止山豬偷吃農作物,尤其是二坪 頂最出名的農產品「蕃薯」又大又甜,山豬最喜歡用山豬鼻挖蕃薯來吃。因此二坪 頂的居民就見了一道長約一公里高約4尺寬約2尺的山豬賴從八連溪頭翻過山頭到內坪。如此一來山豬就只能沿著山豬賴的外圍活動,不過人畢竟是比較聰明的,既然會在石滬內做人工漁礁騙魚躲在裡面,就會在山豬賴的外面挖許多陷阱稱「山豬窟」順便捕捉山豬,據說曾經捉到一百多斤的大山豬。
山豬埒在整個三芝的山區都可見,惟大部分坍榻,且不長。
水 圳:三芝多雨,尤其是冬天更是陰雨綿綿,所以春耕從來不愁沒有水灌溉。不過這是指大部分的地區而言,在二坪 頂可能就有問題了,二坪 頂地勢高聳,雨水比三芝平地還要多,可惜的就是沒有一條溪流可以提供穩定的水源來灌溉。事實上早在二百年前嘉慶十四年(1809年)有楊奇觀與李壬觀墾。一直到大約一百三十年前,當地居民在鷹仔鼻的山腳下,也就是老梅溪的上游找到一處湧泉但是卻要經過一處長達三十公尺的斷崖於是只好用石頭沿著斷崖建一道石牆引水灌溉。然而考驗先民智慧才真正的開始,全長約2公里的水 其中約有1公里是在原始林裡面,根本看不到稻田在哪裡,還要經過好幾個山溝為了防止大水沖毀水 就在水 上面作一座橋讓水越水圳。由於水圳底是石頭底水會自然滲漏所以要常常的去修補因此在水圳旁可以看到許多的坑洞那些土就是被挖來修補水圳的。在民國七十年左右因為養鱒魚的關係整條水圳舖上水泥以後才能維持至今。這條水圳不僅是用來灌溉用,在水圳下方有菁礐遺址,可見得浸泡大菁用的水也是取之於此。
木馬埕:位於八連溪頭,從「101公路」後店派出所旁,進「北11路」5公里處就是木馬埕。以前山上盛產木材,為了便於便於運輸木材,乃製作一木架上堆木材由上往下不須用力,即可載運大量木材,此木架稱「木馬」。每個伐木工人都有一台木馬,又於晚上收工時停放在空埕所以叫「木馬埕」。
搬運木材使用木馬,須先開設木馬道,寬約1.5-2公尺的路基,上面放長1-1.5公尺直徑6-9公分的圓木作為枕木,俗稱盤木。每一盤木相距45公分,固定於路基上,木馬道斜度6-10%最佳,運材時將原木置於木馬橫枕上,用繩子繫緊,木馬的前端有曵引繩,套在肩上拉行,每台木馬載0.6-1.5立方公尺。
五腳榕:位於木馬埕與圓山頂的斜坡上,往年二坪 頂的居民到淡水的必經之地,因路旁有一棵「五月榕」,許多大樹根沿山坡生長,台語把「樹底下」稱作「樹仔腳」,引用台語許多樹根用「五腳」的音合稱「五腳榕」。因台語「榕」與「松」音同被寫成「五腳松」。。據說這棵樹非常的大在海上航行船隻可以看到它,事實上當年他被鋸下來的樹幹,要用好幾卡車才載的完。
五腳松曾是昔日日軍掃蕩抗日軍所行經之地,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的「淡水支廳行政事務暨管內概況報告」,有提到日軍巡經此地:
「由土地公埔、圓山頂至鶯仔鼻路程,及由小基隆新庄經各土匪住區至鶯仔鼻路程如左:圓山頂彎經五腳松腳、三層崎、石門崎、二坪 頂至鶯仔鼻十二三華里。...」
(註1)
福德祠:建於道光30年(庚戌),西元1850年。
在三芝被視為最典型的土地公廟,建造年代最早的約在清朝道光年間所建,石雕燕尾型的翹脊、摩尼珠、屋瓦清楚的展現出華麗的建築特色,小門上的橫批、對聯忠實的表現出廟宇的特色。這樣的一間土地公廟,從藝術的眼光看它,是就地取材也是頗具鄉土藝術的。青灰色的安山岩,質地細細的、粗粗的已夠鄉土,再加上百年來風雨陰晴的洗禮,在三芝潮濕多 雨的滋潤下,長滿青苔的石板上,顯得更加的青翠,白灰色的苔蘚就像是歷史的灰塵,在石板上留下歲月的痕跡。孤單的座落在荒草煙蔓的古道旁,默默的保佑著生活在這一塊土地上的鄉民。如此青苔、野草、古道與歷史,使的土地公廟更富人文古蹟之美。
殺人坑:位於北15公路9公里處的一個坑谷,日據初期簡大師等人活動於本地山區,其中有本地居民一同參加抗日活動,事後日軍搜索民宅,有參加的人被逮捕並被帶至此地處決故稱殺人坑。又據田調,日軍搜索匪徒時,只要被逮捕當事人不承認本人,並改名改姓者,當場斥回。當然也有不願改姓名的人,在殺人坑就地行刑。從此後那些倖存的人,怕事後又被日軍逮捕,許多人遷走他鄉,造成人口銳減。
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的「淡水支廳行政事務暨管內概況報告」,有提到日軍巡經此地:
「由土地公埔、圓山頂至鶯仔鼻路程,及由小基隆新庄經各土匪住區至鶯仔鼻路程如左:圓山頂經五腳松腳、三層崎、石門崎、二坪頂至鶯仔鼻十二三華里。...」。
以下資料自「台灣總督府陸軍幕僚草案(1895 -1905)」
明治三十年(1897年)七月十七日 ,陸軍混成第一旅團報告要旨提到;七月十六日 淡水守備隊派出一小隊出發往金包里附近搜索,行至二坪頂遭遇約六百名匪徒襲擊,我軍三名受傷‧‧‧。並決定在十七日留一中隊駐守淡水,餘兩中隊先遣一個中隊討伐土匪餘眾。
在明治三十年(1897年)七月二十六日 ,陸軍混成第一旅團報告要旨提到;七月二十二日 ,第一大隊本部及第三中隊駐土地公埔。並部署部隊在尖山湖、阿里磅、倒照湖、二重橋。正式開始討伐簡大獅。
日軍在清掃山區匪徒後的治安工作,交由憲兵隊處理。在明治三十年(1897年)十月四日 記載小基隆、阿里磅、尖山湖土賊出沒,第八憲兵隊隊長下令派員到該地區擔任警備工作。第八憲兵隊轄管的範圍非常大,最遠到新竹、宜蘭。三芝到金山屬第三憲兵警察區,首部在金包里,支部在土地公埔。管轄金包里、土地公埔、磺溪頭、老梅庄。
土地公廟:福隴宮位於圓山頂是一間石造土地公廟,一般來說早期的土地公廟內沒有土地公神像,而是用一塊石碑直接刻「福德正神」,而這間福隴宮則刻「福德爺」另外一間在道光年間興建,位於圓山村活動中心旁邊的土地廟則刻「福德爺神位」。很顯然這兩間土地公廟在興建時間上很接近,而且是和一般不同的族群背景之下的產物。但是建築外型風格卻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福隴宮圓弧型的外觀在三芝所有的土地公廟裡面是最有特色的。
根據石門練氏族譜有使用「福德爺」的習慣,練氏乃汀州武平客家人。以此推論這兩間土地公廟,極有可能是客家人所建。
兵營:今圓山頂站牌旁停車場為日據末期日軍部隊駐紮地。
福惠宮:住址在石槽子坑51號。為三芝唯一的一間王爺廟,主祀朱、池、李三姓王爺。原為一間民宅,據說當年圓山頂遍佈茶園,且往來路人眾多,有人在此開柑仔店,作為休息站。至於福惠宮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一說來自金山三界壇且年代久遠。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為祭典日。
三芝地區的王爺信仰,只有在圓山村的福惠宮。祭祀圈的範圍有圓山頂、後店、大湖、溪底、三板橋、菜公坑一帶。
本宮祭祀王爺為朱、李、池三王爺。其壽誕分別是朱王爺二月十五日、池王爺是六月十八日、李王爺為十月初十,又選定池王爺聖誕為廟慶之日。
沿革
相傳一百五十年前,宮址附近為一草埔地,有居民常見一白色野兔出沒於此,屢捕不獲,引以為奇。某日居民再次圍捕仍無獲,僅見一穴,乃堀地數尺、獨不見蹤跡卻意外出現一尊神像,經擲茭問之;云吾乃王爺是也。村民乃建一茅屋祀之。其後庄民居此者日眾,且王爺神蹟顯赫,據說早年瘟疫流行之際,王爺顯靈在廟旁湧出一泉水,有染病者飲之,竟不葯而癒,亦有全家染病,取泉水而飲,得以倖免於難,是故王爺神蹟顯赫之事實,名聲不脛而走。及至日治初期庄民集資鸠工,建一石造廟屋,並在此開雜貨店,此時商賈行旅路經此地,必在此稍做休息,儼然一新市集。之後一度因戰亂致使廟務式微,屋舍頹廢,幾近荒廢。及至民國七十六年重建新宮。
又根據昭和八年(1922年)三芝庄要覽記載,福慧宮為兩百餘年前(1700年代),楊氏一族開始在員山子頂開墾時所建的廟。約七、八年前(1914年)有志之士重建之,遂成為當地的信仰。
崁底:又稱崁底寮,位於老梅溪上游為溪谷中的一塊高地,當年人口最多時有六、七戶人家,崁底位於二坪 頂到金山的古道。民國七十年左右周石定先生因為砍伐造林地之需開闢一條道路,其後因整建一處冷泉而聲名大噪。民國八十九年因象神颱風道路坍方已不能通行。在石門鄉的豬槽潭進入青山瀑布的小路旁有一條小圳就稱崁底圳。
內柑宅:位於八連溪上游山麓,同治9年6月(1870年)契約書中記載乾隆年間何長興向番社承租之地,且在同治年間有李瑞記
李吉記居此種植茶葉與大菁,並非遍植柑橘,目前在上游溪底還可見菁礐(音ㄑㄩㄝˋ)。現則僅剩前村長鄭維德一戶以及養鱒魚場。
桶湖:從三芝看大屯山脈,中間有一座尖聳的山就是小觀音西峰。小觀音主峰在西峰的左側菱線,主峰與西峰圍繞的山谷,其實是一個火山口,這個火山口是大屯山區最大的火山口直徑有1200公尺,300公尺深。火山在噴出管道的頂端,常形成一盆狀的凹陷地形,稱之為火山口。因狀似水桶,當地人稱做「桶湖」,桶湖屬於爆裂火山口是火山把噴出管道頂端爆開,形成一凹陷所形成。圍繞火山口的山稱做小觀音山,要進入桶湖須從三板橋旁進入,因為在大屯溪的上游,一般的登山客都把這條路稱做大屯古道,其實應該稱做桶湖古道。
竿尾崙:位於今台北鄉成(圓山藝術村)到三板橋之間的坡地原有一條古道已不見,道光時有同安人洪姓以及李仰在此種植茶葉致富,十餘年前最後一戶遷走之後現為一片相思林地,惟尚可見木炭窯老宅以及一間土地公廟。竿尾崙和羅厝坑隔著大屯溪相望現在都祇剩地名而已。
笳冬坑:八連溪上游,在木馬埕(昭月園餐聽)旁的支流,五腳松的上方,溪谷多茄冬,故名之。笳冬坑遺址,這是三芝地區最大的石頭厝遺址,本遺址住宅分三層,錯綜交雜如入迷宮,佔地約500坪 ,宅前的駁坎高3公尺寬約80公尺,工程之浩大委實不易。石厝前不遠,就是茄苳坑溪,溪岸有許多茄冬樹,其中最奇特的是一棵分岔為五株高大茄苳樹,果然是名如其實的茄冬坑。
金仔空:在高度約550公尺茄冬坑的溪谷中,有一片頗為寬廣約50坪 的平地,應為礦場工寮的遺址。靠山的石牆邊,豎立刻著「仙靈塚」的小石碑。上方約20公尺石牆邊,另有一方石碑刻著「蓬萊島護山之神」的石碑,是日本人所立,左側邊書有「船本開之助、宜保代」,以及右側邊的「昭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建立」等的文字。工寮遺址的上下處,都仍有明顯的步道石階痕跡;整座山區前後共有五座類同的荒廢礦坑洞,最深的深度約50-70公尺,應該是傳說中的「金仔空」。在桶湖也有三個金仔空。
在昭和十一年,這裡曾經發生空難,一架日本軍機在竿尾崙的上方發生撞山事件,當時有二十多人罹難。是不是因為如此才立仙靈塚及「蓬萊島護山之神」的石碑,則有待考證。
以下參考資料載自:滬尾文史工作室
其實在此之前,民間的採金活動已在淡水附近山區熱過頭了:即是曇花一現的「大屯金礦」。它是1921年,由鈴木仁三郎在今淡水興福寮探勘成功(在樹興里,稱稱為樹林口金礦床),金係蘊產於安山岩中,其礦染體之金粒,由肉眼可以看出。此發現使大屯金礦一躍為僅次於基隆金山(三大礦)的有望金山,此礦曾進行有規模的開採到 20年代末期,才因礦床缺陷多、巿場金價浮動和債務關係而停採。但大屯山火山群的金礦探勘,卻常傳風聲鶴唳,如野柳附近的萬里金礦
,金山的金包里金礦等。
,金山的金包里金礦等。
八連溪金礦,是日治中期採金事業中「山金熱」下的產物,它多少與瑞芳、金瓜石二金礦的豐產,以及木村久太郎發現牡丹礦致富所受的刺激有關(詳見本刊第二期一蓬來山黃金夢(上))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閥大肆擴充軍備,在大量輸入戰略物質導致入超的影響下,黃金生產成為重點國策,一連串的獎勵政策,使這股尋金熱也燒到這個荒山中。
只是這些金礦的開採,都加當時服務「礦務課長」十餘年的福留喜之助,退休後著文警告的:
「因有不少在外行眼中,認為疑似金礦,經多次,由多數人陸續提出申請。如此,非但於申請者構成直接之損失,其於主管當局,亦屬無益乏勞。……尚有頗多提出申請,獲准,探礦,試掘之歷程,唯未被確認為金礦賦存之地,逐成廢業之礦區,今略舉其礦區……淡水郡下者:小基隆北新庄埔頭坑、八連溪…」
載自:滬尾文史工作室
蘇文魁 蓬萊黃金夢
圓山頂:圓山頂與二坪 頂同為台地地形,惟不像二坪 頂那麼寬廣,且地勢較低水源充足沒有取水不易的問題,從八連溪源頭笳冬坑,取出來的水量足夠灌溉十幾甲的土地,但是因地勢高氣溫低,稻作只能收成一期,本區自古以來就是以出產茶葉聞名,近年來則因為大約是民國六十七、八年左右建商蓋了一批別墅稱「台北鄉城」,直到十幾年前一些藝術家搬到這裡,形成所謂「圓山藝術村」。
石片場:在二坪 頂連接竹子湖山高度約700公尺的地方,約在民國六十年代發現山區出產可用來貼牆壁的石片。當時因為石片成本高故大都只有高級住宅區或著是別墅才有使用,大屯山區只有三芝和金山才有,但是品質和開採成本卻是以二坪 頂最適合開採。本場一直到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之後才停採。
另外還有一個阿波仔的石片場,挖石頭男工一天45元,挑石片出來的男工一天走21趟,工資75元。一擔182台斤,請女工剛好排兩層一坪 。
豬母坪:豬母坪位於老梅溪的上游右側,從二坪 頂的內坪看為一個獨立的山。從高度300公尺的溪谷到700公尺的山頂坡度陡峭,大約在同治年間有人在此開墾。靠近溪邊有一小區域的平緩台地,有兩處菁礐遺址和兩處住屋遺址。老梅溪在此劇烈的切割造成狹窄的山溝以及長數百公尺的瀑布群。
這是一座雷達站遺址,除了本站之外,旁邊還有一棟營舍。本站是水泥結構,營舍聽說是蓋茅草。在二次大戰末期,美軍開始空襲本島,日軍開始使用先進的雷達設施,這是其中的一座。本營區全部由日本軍隊管制,在離此較高的崙頂則是監視哨,由附近的壯丁輪流值班,作為對空警戒的輔助,當年刮颱風壓死一個士兵。
青山路連接圓山村的二坪 頂到圓山頂全長約6.5公里,經過八連溪頭、內柑宅、笳冬坑。沿路種植櫻花,春之初櫻花遍開,遊人如織;夏之際綠蔭遮日,消暑之聖地;秋冬之臨楓紅如火,風雨蕭瑟別有一番風味,此外古道林立登山健行皆宜,因此成為三芝一年四季皆可遊賞之地。
洪厝營;圓山頂,大湖路(北7)和青山路(北15-1公路)交接處,以前稱洪厝營,大埕。
註1:明治二十九年台灣總督府檔案乙種第十四卷的「淡水支廳行政事務暨管內概況報告」。參考李瑞宗著,《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民國八十八年出版,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