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2013-08-13三芝客家原鄉橫山、茂長、八賢

認識三芝-  三芝客家原鄉橫山、茂長、八賢
簡介
在以前相信許多人不知道,三芝居住許多的客家人,因為我們對客家人的認知是居住在桃竹苗以南的地區的一群人。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不會說「客家話」,也就是俗稱的「福佬客」。但是不會說客家話並不代表拋棄了客家的習俗。生活在這裡的人,從來不曾感覺到不同的族群之間的差異性有多大,反而是彼此分享不同的節日所帶來的喜悅。
在大部分的地區先人來台開墾時,彰、泉等地先民較早於客家人,可是在三芝地區,卻是同時間進行開墾。最主要的原因是,三芝鄉以「八連溪」為界,分屬於兩個番社;小雞籠社和圭柔社。而圭柔社早在雍正十三年就把「八連溪以西的土地」賣給大墾戶,進行開墾的工作。目前並無資料顯示,小雞籠社境內土地有大墾戶進行大規模的開墾土地,從所有已知的古文書當中,發現都是小規模開墾的例子。可能是開發成本高,水源不足、氣候等各種因素造成大墾戶裹足不前。也有另一種可能,在先民的移民過程當中,泉州人在八連溪以西佔相當的優勢,漳州人則是早早開墾金山到基隆之間的土地,或許是這樣子的因素,夾在中間的小雞籠社,變成閩西汀州、詔安等地客家人的移民天堂。
目前在三芝的客家人主要有有江、華、謝、王、葉、楊、賴、邱、李、石、余等姓,分佈區域則在八連溪以東的各村,其中又以新庄、埔頭、埔坪、橫山、茂長、八賢較多。當中又以江性最具代表性,我們無法得知當這些客家先民是如何和小雞籠社打交道,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小雞籠社的信任。


沿革:橫山村係由原大坑村與橫山村在民國67年合併而成,以昔日橫山庄得名,從石門鄉頭圍,八甲或從三芝地區看本村因地勢高聳,橫亙而得名。原橫山、八甲與二坪頂同一山脈,屬於台地地形。
橫山---其實早在乾隆44年(1779年)契約書就出現「橫山崁」。以及乾隆54年(1789年)契約書出現「小圭籠橫山頂」承租人李坎(注1)。乾隆末年,漳州人李坎?、簡、林、江四姓及由滬尾來的居民共同開墾而成(三芝鄉志)
在光緒8(1882)契約書就出現「小基隆橫山頂伯公崙埔地壹段」,按「伯公」為客家人對土地公的稱呼,可見客家人也曾經開墾過橫山地區。

大坑---位在大坑溪(新庄溪上游)溪谷中,康熙、雍正年間有詔安謝姓入墾,乾隆嘉慶年間有永定賴、江二姓入墾。
在乾隆17年(1752年)江金川所立契約書就出現「小圭籠新庄仔小地名恆濟庄」此時尚未出現「大坑」,而是稱作「恆濟庄」。

地名沿革:
        
舊地名
    新地名
乾隆17年(1752年)
恆濟庄
大坑
乾隆44年(1779年)
橫山崁
橫山
乾隆54年(1789年)
橫山頂
橫山
光緒13 (1887)
芝蘭三堡小圭籠莊
光緒21 (1895)
芝蘭三堡小基隆庄
明治28(1895)
  滬尾署第六區新庄仔庄


大正9  (1920)
          橫山庄
民國35 (1946)
     橫山村    大坑村
民國67 (1978)
          橫山村


地形:本村的地形,大致上可分為個區域,橫山地區為台地地形高度約200-300公尺,大坑地區為大坑溪谷地形,溪谷高度從50-300公尺,寬度約300-500公尺不等,故形成三芝最大的梯田區。
本村面積7.99平方公里,人口684人。
崩山:高219公尺,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編號:N405,位於南亞製茶場後面。
交通:北18公路又稱「隆山路」為往來三芝的主要道路,在公車站牌「橋頭」接北15公路到燈台口,以及從橫山往山上走可到二坪頂,此外尚可由公車站牌「大坑」往北走到陽光別墅接臺二線,北13-1公路接台二線。交通相當方便。
漳州人與客家人:在三芝鄉漳州人,相對於同安人與客家人算是少數族群,而大部分的漳州人則居住在橫山、大坑一帶的林、李、王、陳、黃、簡等姓。客家人則分佈在大坑江姓-汀州永定客,謝姓-漳州詔安寶樹、華姓-汀州上杭、及橫山戲埔余姓。又依謝氏族譜記載,其祖先於康熙年間渡臺,入墾定居於大坑福地-蜈蚣穴,也就是今村長謝忠藏厝,族群繁衍至今已成為大姓人家。此外江氏族人則於乾隆年間入居建邸稱「永南」,與圓窗「永昌」相對應。據聞有另一邸「永吉」在八連溪但詳細地址不知在何處。

橫山國小:創於民國四十三年八月一日,其前身為三芝國民學校大坑分班,此時未建校舍,暫借橫山村林石頭先生住家充當教室。民國四十五年升格為國基分校,民國四十九年由省政府、縣政府、地方樂捐款共同興建教室,落成時由當時省主席周志柔題的大理石碑,現在還保存在教室的牆上。民國五十四年奉命獨立為台北縣橫山國民學校,民國五十四年更名為台北縣三芝鄉橫山國民小學。學校位於崙頂,背山面海,俯瞰三芝,大坑溪谷,白沙灣風景秀麗。學區包含橫山村、圓山村二坪頂、石門鄉八甲頭圍等地區。

講習所:位於大坑29號為日據時期的講習所。當時的老師有林開壁等人在此教日語。同時間也集中二十歲以上之男女青年在此實施軍事訓練。

蓮花池:位於橫山國小斜對面,楊文石先生的蓮花池,除各式各樣的蓮花之外,最重要的是台北赤蛙的復育地。
台北赤蛙身長不到四公分,體型瘦長的赤蛙,綠色的背,體側有兩條金黃色的滾邊,牠不像一般蛙鳴嘓嘓,倒像幼鳥或昆蟲唧唧地叫。赤蛙棲息在水田、草澤、沼澤等內陸淡水地。
  赤蛙住在清淨的溼地及溼地邊的石縫、土穴中。小赤蛙的行動能力比較弱,在陸地上活動,很容易被天敵捕捉,因此大部分時間會躲在水中的水草叢或睡蓮蔭當保護篷,躲避天敵。
台北赤蛙本來是台灣平地常見的蛙類,但由於農藥的濫用以及棲地的破壞,目前僅零散出現在少數地方,因此列為保育類動物。
2010年開始赤蛙數量大幅減少
橫山茶工廠:位於橫山國小對面廠房四周種植榕樹為三芝鄉內僅次於古庄村宋厝和興華國小前路旁的老榕樹群。三芝鄉的茶葉生產早年為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橫山茶工廠從光復後開始生產茶葉。從民國六十年以後茶葉逐年減產,茶工廠也一間一間的結束營業,終至完全消失。民國七十年曾經作為太空包工廠生產木耳,香菇用太空包。目前廠房一部分已經倒塌,但是最重要的地標-煙囪還完整如初,也是僅存能回味製茶工業的工廠。

永南宅邸:大坑14號前總統李登輝的媽媽出生於此,原為一棟有兩對護龍的豪宅,現則除正身之外均已改建。中庭除了可曬稻穀之外尚兼練拳術的場地,當年李登輝的父親李金龍就是在這裡練拳術,所以說他個子不高大,但是卻能當刑警不是說沒有道理的。農暇之時習武練拳除了健身之外尚可保衛家園之用,在民國五十年代三芝有些地方還有保有這種習俗,其中以圓窗的「金獅團獅陣」最有名,大坑「永南」與圓窗「永昌」同脈,屬汀州永定客家人,雖然分居兩地但是習武的精神卻是一致的,不知是原鄉帶來的習俗,還是在分類械鬥時為保衛家園而開始習武那就不知道了。李登輝先生有六個舅舅一個阿姨據說個個長的人高馬大身高超過六尺,所以說以李登輝先生的身高而言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宅第處-螃蟹穴乃因其前庭圍牆尚可見到好幾處的湧泉。

王阿土磑米間:正名萬美碾米廠,位在橫山村大坑520號大坑溪旁。約於九十年前由王土所建,因位於大坑溪旁,利用溪水推動水車碾米兼營崁仔店,以及賣豬肉。後傳其子王枝經營至民國五十年代始歇業。在沒有電的年代這裡可是橫山,大坑,二坪頂等地區唯一的一間碨米間。人來人往的,自然的走出一條道路來,這裡遂變成橫山到三芝之間的古道的中途站。原為二樓石造老宅、寬廣的庭院種著一排椰子樹、石牆紅瓦宛如別墅,前有溪流後有梯田茶園,在三芝的早期建築物之中算是最有風味的一間。可惜消失於民國八十九年的象神颱風帶來的土石流之中。民國九十二年七月原址建土地公廟。


大坑梯田:梯田(棚仔田)本是水稻田隨著地形起伏,曲折變化而產生之自然景觀。三芝鄉以梯田聞名於世,尤以大坑梯田從新庄子到大坑頭,沿著大坑溪兩旁,綿延數公里與落差數百公尺的梯度,均為三芝之最,從來就是欣賞梯田的最佳地區。雖說欣賞梯田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尤其是每年三、四月插秧後,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到夏天收成時金黃色的稻穗,一陣陣的南風帶來泥土的香味,那種味道一輩子也忘不了。但是對在地的農民而言梯田是最不得已的選擇,事倍功半,產量少,萬一弄花時(稻子開花時)又是風又是雨的,收成時再來一個大颱風,那真的是要「頂冬沒望看下冬」。看下冬(第二期稻作,夏種冬收),也不見的有什麼指望,缺水的夏天加上雨下不停的冬天,即使風調雨順時的產量只有頂冬的三分之二,看來靠天吃飯的日子也不見的很好過。不過樂天的天性,告訴他們沒關係「這冬沒望看後冬」,明年再來,就這樣梯田的景觀幾百年來都沒變過。直到被民國八十九年象神颱風帶來的土石流所沖毀。所幸經過兩年的河川整治始又恢復原貌,更幸運的是,大部分的河川兩岸不用水泥做牆,而是用現地的石頭堆砌而成,將來這裡勢必是一個很有看頭的景點。


福德堂:大坑頭土地公廟初建於乙巳年(1905),在三芝鄉的石造土地公廟當中最大的一間,老榕樹的板狀樹根,把土地公廟包圍住,似乎在訴說著老樹與土地公廟相依相存的故事。現在所看到的土地公廟,並非一開始就是蓋這麼大,而是經過重建之後的模樣,這可以從牆上看到以前的門柱得知。另外在左側後面牆角,可以看到當年捐獻人名的石碑和建造年代。荒廢的稻田,潺潺的流水,綿密的樹林若不是有一條產業道路從這裡經過,實在很難想像這裡有一間這麼壯觀的土地公廟。

大坑溪土地公廟:位於大坑溪旁,為大小僅次於大坑頭土地公廟的石造土地公廟。但是建造年代可是三芝有紀錄最早的一間,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本來有一個刻有「道光二十年吉旦」香爐,在象神颱風帶來的土石流當中,沒被沖走可是卻被偷走了,甚為可惜。刻著福德正神的神位碑,在在顯示出年代的久遠,逆水而建的座向,種植老樹的樂山。說明百年前建廟時所需注意的風水等條件,和現在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虎尾寮為鄉下地區因為蓋房子時,基地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蓋房屋和禾埕,就把出入門口,改在一般房屋的側邊,也就是所謂的山牆邊的建築形式名稱。房屋成縱深形,雞舍或豬舍往兩邊蓋,與一般傳統的三合院截然不同,橫山地區現存華溪家(大坑46)建於民國33年,當年門柱一支工錢要一塊多。另外在大溪橋邊以及內柑宅(鄭維德村長家),北海加油站旁的埔坪坑43號和埔頭坑83(因為要避開東北季風,所以蓋成虎尾寮形式)。溪底的龜子山16(則是因為當時貧窮沒有錢蓋房子,只是隨變蓋一間草寮。)
。又虎尾寮名稱在中南部多轉成地名,其由來多為溪邊的茅草屋。
大坑溪
大坑溪全長約9公里留經橫山村和新庄村,自古以來就是灌溉大坑溪谷和新庄子廣大農田的主要水源。
民國九十年十月三十日的象神颱風,徹底的摧毀原有的河道和兩旁的梯田,從損壞的程度來看,可知這是大坑溪自從開墾成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原因是從大坑溪上游靠近二坪頂的崁邊,大量的土石沿著溪溝而下,由於是梯田地形夾扎著樹木的土石流越滾越大在當天晚上11-12點左右,大坑溪橋就因為樹枝塞住河道淹過橋面,不久後土石流的重量壓斷樹木,在一陣撼動地表的巨響之後,爆發了三芝鄉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土石流,隨後在下游的王阿土磑米間,瞬間從地表消失了,大量的土石流一直到新庄村因地勢平坦而淤積,然而源源不絕的大水,因宣洩不及加上從陳厝坑、埔頭坑沖下來的土石流集中在社寮港的出海口,之後在溪口西邊300公尺的地方又沖出一個缺口,部分的積水才得以排泄掉。
演戲埔:位於橫山村往二坪頂北15公路4公里處的路旁,演戲埔是鄉下地方的公共空間平常是空地,廟會祭祀時搭紅壇及酬神演戲的地方。特點是演戲的地方地勢較高,紅壇地勢較低。

茂長村
沿革:原地名陳厝坑,光復後改茂長村。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注1)的契約書中已出現陳厝坑這地名。東鄰橫山村,西以布房崙與埔坪村界,北有新庄村。
地名沿革:
        
舊地名
    新地名
乾隆48年(1783年)
陳厝坑
茂長村






光緒13 (1887)
芝蘭三堡小圭籠莊陳厝坑
光緒21 (1895)
芝蘭三堡小基隆庄陳厝坑
大正9  (1920)
三芝庄新小基隆陳厝坑
民國35 (1946)
     茂長村
民國67 (1978)
     茂長村

地形:本村為丘陵與溪谷地形陳厝坑溪為主要溪流
本村面積2.049平方公里。人口547人。
交通:以北18公路連接橫山和三芝,在打鐵店往北走接臺二線。

埤仔頂:俗稱破埤仔現在已經乾涸位於崙頂與橫山村為界面積約100
打鐵店:位於陳厝坑12-5號村長林雙喜家後竹林內,早年有一人稱「打鐵世」在此開打鐵店。由於資料不全,故無法查出確切的年代,僅知道當時三芝街上尚未有打鐵店,但也無從確定這裡是三芝最早的打鐵店。

古契約書:在茂長村謝炎豐先生的家中,保存著一批三芝具有歷史價值的文件,其中以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謝姓祖先,向平埔族承租陳厝坑土地的契約書最為珍貴。其中出現的「小圭籠社」就是指凱達格蘭族「小雞籠社」,陳厝坑則是指現在的茂長村,直到現在茂長村的居民仍使使用陳厝坑這個古老的地名。至於陳厝坑一名當應更早故已經無從察起。另外裡面提到「藍家」應是指藍姓族人則已遷居土地公埔。而「鄭簡」是指鄭、簡兩姓或著鄭簡是人名則不得而知了。此外契約裡面清楚的提到承租人與出租人雙方對等的權利與義務,雖然不盡完備,但在兩百多年前的時代背景下,這似乎是比較公平的契約了。
捕獲盜匪獎狀:此外尚有一張在明治31年(1898年)由台北縣知事村上義雄所頒發的獎狀,提到謝樹與簡元海合力捕獲盜匪江泉,並給予賞金貳圓五十錢,在當時這是一筆很大數目的賞金,可見的江泉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由於當時值日人據臺初期,簡大獅等眾人曾經活動於本鄉二坪頂,八連溪頭等竹子湖山區,且曾經和日軍在山區正面衝突過,江泉是否為簡大獅之夥尚屬未知之謎。
陳厝坑梯田:在陳厝坑溪兩旁的梯田,娓婉曲折的山勢狹窄的山谷陡峭的梯田,就像地圖上的等高線。平緩、陡峭、寬、窄、疏、密顯示出梯田在地理景觀上的特色。由於陳厝坑溪溪谷的寬度,不若大坑溪谷的寬,因此陳厝坑梯田,看起來就沒有大坑梯田那麼的壯觀,但是狹窄的山谷,使的先民在開墾時,面臨的困難度和所需克服的技術問題,卻是別的地方所不能比擬的。由於大部分的梯田都有在耕種,所以在三芝所有的梯田當中陳厝坑梯田算是保存的最完整的一區。

陳厝坑頭土地公廟:從三芝往橫山方向,在埤仔頂右轉約1公里到底。路的上方有一間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土地公廟,裡面有一塊石碑記載著建廟時捐獻者的人名和金額,如果有帶計算機的話,把這些金額加起來保證會下您一跳,因為它的總金額高達一千六百四十萬元整。怎麼樣夠嚇人的吧!如果您懷疑是不是刻錯了,似乎不太可能,因為不可能每個人的金額都刻錯了吧。給您一個提示,舊台幣換新台幣是40000圓舊台幣換1元新台幣,這下子弄清楚了吧。不過這裡還有一項紀錄,那就是在1公里的山路裡,有四間土地公廟,所以說這裡是三芝土地公廟最密集的地方。這也印證了「田頭田尾土地公」這句話,因為這裡平均兩、三戶就有一間土地公廟。
芝伯山莊:民國69年建大型社區,近年有許多藝術家定居及李天祿布袋戲博物館的設立而聲名大噪。

地名沿革:八賢村舊名八連溪以溪名作為村名,十七世紀初期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地區時,已有Parian稱呼之漢人村落,八連一詞或許與此有關。另一說係因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有汀州府永定縣人江慶玉等八戶來此墾闢在溪谷間構屋而居,因八戶相連故名之。亦有「八佃溪」之稱。可是在一張雍正13年(1735年)的地契裡面有「小圭籠八連溪為界」的地名。(見大台北古契字二集P157)由此可見前述說法均不正確。另外在康熙23(1684)福建通志「台灣府三縣圖」,首次出現「小雞籠」,故八連溪地名在康熙23(1684)可能已經有在使用,只是沒標明。
八賢村的住戶都是座落在北11公路(德賢路)的兩旁而這條路位於八連溪谷的上方梯田則在下方早年居民出入走八連溪邊的田埂到三芝街上為何當初開墾時要把房子蓋在高處而不是在溪邊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怕八連溪水氾濫。(二)房屋建築在高地易守難攻盜匪不易侵犯,從江家老宅上的槍孔可看出地勢的險要。(三)三芝多雨潮濕地勢較高比較適合居住。(四)八連溪谷並不很寬大,約只有200公尺且坡度陡,因為可耕作面積有限,為有效利用生產土地面積,就盡量蓋在比較高的地方。
然而並非能盡如人意,房屋後面的山坡地更加的陡峭,狹窄而深的山溝,說明鬆軟的地質,潛伏著土石流的危機和山崩的威脅。從民國七十五年到八十九年的象神颱風都曾造成極大的傷害。但是充沛且沒有污染的水源,所生產出來的農作物,在品質上總是比較好一些。同樣的肥沃的山坡地出產的茶葉和桂竹也是很有名的。聽說這裡的桂竹大又輕韌度和彈性夠到可以用來當轎子用的竹竿。
地名沿革
        
舊地名
    新地名
雍正13
八連溪







光緒13 (1887)
芝蘭三堡小圭籠莊
光緒21 (1895)
芝蘭三堡小基隆庄
大正9  (1920)
三芝庄新小基隆
民國35 (1946)

民國67 (1978)



1887
1895
1920
民國35 1946
民國67 1978
維持原行政區
芝蘭三堡小圭龍莊
芝蘭三堡小基隆庄
舊小基隆庄
八賢村
埔頭村
古庄村
八連溪、埔頭、舊庄、茂興店、四棧橋、山豬堀
八連溪
埔頭
舊庄、茂興店、四棧橋、山豬堀
地形:八賢村以八連溪貫穿全村,主要出入道路為北11公路。以地形而言,八連溪上游右側山坡地,為茶葉區以及種植綠竹筍,桂竹筍。雖然不若大坑溪上游右側二坪頂邊坡那麼陡峭。但是被雨水沖刷成的深溝地形則是一樣的。所以每次只要有颱風或豪雨時,這兩個地區是最容易爆發土石流和山崩的地區。
本村面積2.1019平方公里 人口418

「尾厝」:位於名人館往八連溪方向,再上去約200公尺的聚落,尾厝是相對於八連溪頭的稱呼,原因是住在八連溪頭的人要到街上,走到這裡已經是最後的聚落,所以稱尾厝。

土地公廟:北11公路2公里處。根據統計三芝鄉的土地公廟有99間但是座落在在本村的只有3間。其中位於八連溪畔的福德宮的土地公神像則有一段故事,因神像曾遭人丟棄,故重裝新神像,數年後附近居民於草叢中又拾獲舊神像,唯神像已受損,經補修之後也曾供奉一陣子。現在的建築形式是屢經整修之後的樣子。

八連溪水車公園;興建於97年,夏日溪邊多遊客戲水。附近有木棧道,為民國97年農村再生計畫所興建,其他尚有癒花園、心療走廊步道,102年再建溪邊梯田。

建橋碑:在三芝的史蹟裡面,三板橋是最負盛名的但是三板橋是一座橋。在八連溪畔有一座石碑,這座碑是感謝當年建橋時出錢出力的人所立的也是三芝唯一的一座石碑。這座石碑立於民國43年一邊刻「賢關之路」另一邊刻樂捐人名單。從出1000圓到20圓都上榜總共支出11205圓。


紅架桌:就是指家裡供奉神明與祖先牌位的桌子。也就是所謂的神桌。一般而言福佬人的紅架桌上左邊(龍邊)供奉神佛右邊(虎邊)則供奉祖先牌位。而客家人則把祖先牌位(大牌)放正中間旁邊放神像。但是目前三芝的客家人習俗都已經和福佬人一樣了。唯獨神主牌位的型式和福佬人截然不同。
神主牌位:古代係一位祖先一個神主牌位,其形狀似(門閂)故俗稱「門閂仔」。數代以後祖先眾多時,往往滿桌「門閂仔」,後來將「門閂仔」上之祖先寫在一片木板上,不夠寫時在後面再插一片如此一來就可以省下許多空間了。一般人稱呼神主牌位為「大牌」或「神主牌仔」,如果比較福佬人和客家人的神主牌位會發現基本上都是用木板排列插入式,但是客家人的神主牌位非常的大而且是平面式造型比較簡單,福佬人的造型則像一間房子的樣子。另外一個不同點是神主牌位裡面書寫的內容,可是大大的不同,最大的差別是福佬人女性寫「妣」,客家人則最下方書「孺人」。
總和而言,,神主牌位有三種形式
個人牌位一個祖先一個牌位,或一對祖先(考與妣)一個牌位。
集體牌位---俗稱「大牌」把所有祖先集中在一塊大牌上
龕式牌位---日式小神龕做的牌位,正面寫「某姓歷代祖先牌位」,內側有數個木片可以寫上祖先個別記事。
一般的客家人都設有公廳或祠堂,即使分家之後仍然回來祭祀,而閩南人則分家後各自祭祀。

觀音彩仔:一般福佬人神桌上的牆壁掛繪有觀音佛祖、關聖帝君、天上聖母、司命灶君、福德正神諸神神像,稱做「觀音彩()仔」。觀音彩仔源自於何時尚有待考證,由於它的尺寸相當的大和神桌的寬度相當,所以如果家裡的客廳不使用觀音彩仔時可貼一張紅紙或著什麼都不放,只在神桌上放香爐或其他神像。
觀音漆仔除了繪神明外尚有一塊繪福祿壽三仙放在神主牌位後面,這是為了區別祖先和神明用的。
也有人在祖先牌位後面貼「壽」字,俗稱「公媽壽」。公媽就是祖先,有請祖先保佑子孫長壽的意思。比較深入的說法是藉「老子」三十三章裡面「死而不亡者壽」,也就是肉體死亡,精神不死(6)

神榜:客家人不用觀音彩仔,而是直接用紙書寫神明的名字稱做「神榜」。至於神明的名字則隨著原鄉縣份的不同而定,甚至於同姓在不同的地方,居住一段時間以後,受到在地文化的影響而稍有差異。事實上有些客家人已經不用「神榜」改用「觀音彩()仔」。

茲就目前三芝石門地區「神榜」做比較
三芝八連溪江姓   石門茂林村江姓    石門富基村江姓    石門乾華村練姓
高頭民主公王     高頭民主公王        高頭民主公王    三位黃倖先師
五榖神農大帝     五顯三官大帝        定公古佛元君    五榖神農皇帝
三元三官大帝     州主開漳聖王        三元三官大帝    三界伏魔大帝
                                                     三元三官大帝
南無大慈大悲觀音佛祖菩薩   (全同)
天上聖母元君     天上聖母元娘        五榖神農大帝    天上聖母娘娘
鄞山定公古佛     圓應定光古佛        天上聖母娘娘    圓應定光古佛
伯祖東峰公太     伯祖東峰公太        伯祖東峰公太    龍源助國公王
                                                     水口趙仙公王
東廚司命灶君    (全同)
本境福德正神    (全同)
從這裡可以看到同是江姓奉祀的神明不盡相同,其中石門茂林村江姓神榜出現開漳聖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茂林村靠近以漳州人為多數的金山鄉受到它們的影響,開始接受漳州人信奉的開漳聖王。至於同是客家人「武平練姓」和「永定江姓」則有明顯的不同。尤其是公王的部分,永定的「水口民主公王」和武平的「水口趙仙公王」、「龍源助國公王」的來源恐怕要回原鄉才知道它們的關係了。另外有一點就是沒有粵人的「三山國王」,可見閔粵客家人之差異。
在八賢村53號除了貼一神榜之外上貼一張壽字。
在上杭的鄉村,仙師最主要的功能是把守水口,不讓六畜走失。公王則是把守路口不讓妖魔鬼怪進村,保護村民安居樂業。亦有把土地公稱作公王的例子,或稱「社公菩薩」「水口伯公」。

神榜在中國的江西省樂安縣流坑村還保有很原始的型態,神榜中間為天地君親師旁邊為觀音大士,三官大帝,財神,灶神,魯班大師,神農皇帝,守土大帝。

東峰公太:明朝時(公元1561年)族人江寬山誤饒平張鏈為盜賊,江寬山率領子弟抵抗時不幸與三子二侄同時遇害,江寬山字東峰,江姓家族遂建「東峰祠」紀念,又稱為「東風大帝」或「東方大帝」。東峰公的信仰隨江氏子孫繁衍而散佈於汀州、漳州府一帶,視他為宗族守護神,到了台灣後,更不忘這位英靈不滅的祖先。所以在台北三芝與板橋湳仔、四汴頭,嘉義的大林溝背、水上江竹仔腳、新港菜公厝,以及台南楠西鹿陶洋等,這幾個以江氏為主的聚落;無論他們來自汀州府或漳州府,都虔奉這位祖先神明,同時也標注了他們的客屬身分。(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P103)
(許時烺)公太是客家話的曾祖父的意思。

水車:八連溪水源充沛且落差夠高因此利用水利來碾米,製茶等產業。
原本在八連溪有許多座,現在只剩下八賢村53號的引水道,還可以看出水車的痕跡。三芝鄉公所於200410月在三芝名人館前路邊重建一座水車。
八連溪53
本址位於八連溪53號前,為目前尚保有引水道的水車遺址。興建於日治時代,產生的動力以製茶和碾米為主。在運轉的水車是第三代,在日治初期就已經有水車,七十餘年前曾經重做過一次。
八連溪71江溪河
本址位於八連溪71號前,北11公路(德賢路)3.1公里處下方。興建於日治時代,直徑約12尺,輪幅用六塊很大的木板組合而程,產生的動力以製茶和碾米為主。
當年水車是請師傅來這裡製作,使用的木材則是鋸山上的「九簪」,這是本地最硬且最高大的樹種。

水圳:三芝鄉最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在日本領臺初期明治44年(1911年)就被指定為「公共埤圳」流經三芝鄉境內的分支計有八連圳,八連頂圳、八連下圳、埔頭圳、山豬窟圳、山豬窟下圳、茂興店圳、四棧橋圳、龍泉圳、大屯圳。其中除了龍泉圳、大屯圳不屬於八連溪之外。其餘都屬八連溪灌溉用水。八賢村位於八連溪的中上游取水容易,所以江姓祖先早在雍正,乾隆之際會選在這裡定居。
八連溪333436
八連溪33號靠路旁,為一樓實心石牆二樓磚造,木造樓板及樓梯的樓房。因地形關係二樓做一過水廊接34號,可知3433號本為同一戶。34號的石牆上可見兩個槍孔、壁磚排列整齊和36號西廂的山牆連為一體從外面看似為36號的護龍。36號為一典型客家三合院,正廳舖大方形紅磚和石牆搭配的很有特色。

八連溪簡宅
原本是典型三合院建築。右護龍因後代加蓋變成三間、左護龍有一間,看起來很不對稱。但是卻是在三芝,因子孫有能力再加建護龍的少數例子。原正廳屋頂為稻草蓋屋頂,現為黑瓦屋頂算是比較特殊的建築。左護龍雖然只有一間,但山牆上的懸魚顯示出左護龍蓋的較右護龍豪華一些。

「八連溪頭」:八連溪號,在以前八賢村路到這裡是盡頭。現在延伸到木屐寮,右轉到後店接101公路。

每年七夕在三芝有些山區居民會做七夕粿放在床上用來拜「婆姐」。七夕粿是用七種草葉做成的草仔粿有四君子、人老仔葉、雞屎藤、菜瓜葉、開脾草、艾草、薄荷、魚腥草(臭瘥草。九-ㄉ阿ˋ-燕子)、奇仙子、尿桶-ㄆㄚˇ等任七種葉子。其中又以菜瓜葉最鮮豔讓粿變的更加翠綠。
七夕粿除了當作食品之外,所用的草葉其實都有它的意義,像四君子可用來驅除蛔蟲,開脾草清熱解毒,薄荷葉清涼,菜瓜葉增加粿的鮮豔,所以說七夕粿是既是零食也是具有療效的養生食品。雞屎藤本來就有消炎止痛的療效。
魚腥草 [臭瘥草]:有消炎、解毒、涼血、利尿;
開脾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急性咽炎,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支氣管炎,纏蛇丹毒,衄血,吐血,黃疸,小兒疳積,胃潰瘍,結膜炎
至於常見的草仔粿則是一般用鼠麴草做的粿。鼠麴則是一般所謂「草仔粿」的主要材料。主要是在三日節和清明節祭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