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石門簡介

認識三芝-石門簡介

石門區簡介

一、地理位置

本區位於台灣最北端,東鄰金山鄉,西連三芝鄉,南與台北市北投區竹子山相接,北濱台灣海峽。型狀似扇型,以竹子山為頂點向北展開,全鄉總面積51.264平方公里戶數4,245戶人口12,764人。

二、地形

地形

本區位於大屯火山群中的竹子山的北側,地勢由南向北逐漸低落,而且竹子山所噴出的火山熔岩及火山屑分布甚廣,行成了一個較緩的斜坡;熔岩往東北最後形成阿里荖的五爪崙,向北可一直流到富貴腳及麟山鼻一帶。其兩股熔岩之間有開闊的上升海蝕階地,上層覆蓋紅土,並在海岸形成陡峭的海蝕崖,由於地形崎嶇,河谷狹小,而且狹小的平原僅分布在沿海一帶,對農業來說是個不易利用的環境,但因海蝕階地發達,利用海岸礫石堆積和山谷地形的梯田景觀,也就成為本區最大的特色。

水系

區內的水系發源於竹子山一帶,呈輻射狀向北流,切穿火山岩斜坡,而形成小型峽谷,主要的溪流有阿里磅溪,石門溪、老梅溪、小坑溪等。其中又以老梅溪為最大溪流,老梅溪發源於竹子山北側,全長8.7公里,流域內為本鄉主要人口集中地,其次為阿里磅溪,位於本鄉東側,發源於竹子山東北側,全長7.6公里。由於溪谷的廣狹不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人文景觀,而水系也直接影響到石門區地區聚落的發展。

 

海岸

本區的白沙灣到老梅之間的海岸由於火山熔言與碎屑逼近海岸,呈現半圓形的海岸,大部分為岩岸,沙灘比例少,僅在老梅溪口兩側以及白沙灣有較長的沙灘,在原來麟山鼻與三芝交界處有一片沙地長約1公里寬200-500公尺,在民國七十年代因為造林而消失了。

本地區的潮間帶不寬,藻礁數量甚多。富貴角與麟山鼻是兩個相對的岬角,為本區的特殊地形。

石門洞以東的地區,有發達的斷崖地形,向海岸傾斜,上覆紅土。從崩山口到金山之間多礫石灘。

三、氣候

在地理區分上本鄉屬基隆北海岸氣候區,氣候溫和,又因冬季當東北季風之衝,風勢較大雨量豐富,全年多雨,全年降雨日160170日之間,全年雨量2000-2500公厘以上。夏季雨量集中,多於冬季,冬季陰雨綿綿,不缺灌溉用水。

四、交通
台二線為本區最主要對外聯絡道路,其他鄉道有
北15(楓林路)--燈台口-橫山(三芝)-二坪頂
北16(下員坑路)--下員坑、八甲
北17(豬槽潭路)--老梅、大丘田、七股、豬槽潭
北19(石崩路)--石門、石崩山、鼻子尾
北20(五爪崙路)--阿里荖、五爪崙、竹子湖
北21(尖鹿路)--尖仔鹿、竹里、阿里磅坑頭、茂林、草埔尾、阿里荖


五、漢人開墾

「石門」一詞最早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鄭開極所著之<福建通志>卷五,山川誌:「石門山,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然而到了康熙六十一年黃叔璥《台灣番社圖》上說:『石門人跡不到』,此時石門指的是石門洞,而非地名,甚至到嘉慶年間的契約書,也僅出現老梅一詞,直至道光、同治年間<淡水廳志>所載稱為「石門汛莊」,民國九年日人在此設庄,因襲其名命為「石門庄」,光復後定名為石門鄉。

老梅的大丘田、大溪墘一帶則是平埔族自墾的土地,時間可能在1735年左右或更早就開始了。

至於乾隆37(原墾1772年代)李祖榮開墾石角坑內到白沙灣之間的土地,這是最早有紀錄的開墾契約書。劃入清朝版圖是在1683年,1697年郁永和到淡水採硫,小雞籠社、金包里社第一次出現在紀錄中。

 

根據契約書所記載實際開墾年代

小圭籠社墾老梅大丘田與大溪墘。最早約1735年左右。

乾隆17(1752)許錦溪(公號)墾阿里磅坑頭今(頭、二、三、四股)(江、蕭)

乾隆37(1772)李祖榮墾石角坑與白沙灣之間,海灣新城後面,應該不含下員坑谷地,顯更早之前就有人開墾下員坑了。

乾隆44(1779)許成萬開闢楓樹林(橫山崁下方)

乾隆46(1781)鍾清成墾九芎林

乾隆48(1783)許潘成(墾號?)墾蛇仔崙

乾隆50(1785)鄭柳墾吓咾覓

乾隆53(1788)許紹周;小圭籠社給永佃字,荖梅溪邊

乾隆57(1792)蕭瑜卿墾七股

乾隆57(1792)潘光仁墾阿里荖

乾隆末年 徐開清墾尖仔鹿

乾隆末年 汀州練在君  練在恭 練一乾等人   開闢阿里磅地區

乾隆末年 羅姓客家人墾 阿里磅

嘉慶24(1819)潘恭墾草山小坑仔

道光15(1835) 鍾天來、鍾天福。有承叔祖承墾土地在九芎林尖山湖,分為九股。今有福叔之ㄧ股,分成四分,其中三分,以二百七十大員賣給張傳俊。租粟3斗。

道光16(1836) 這塊地在石門坑。許成先向番社承墾(時間?),開成後以四十大員賣給朱登、朱靄?租粟4斗。口糧貳十錢。

咸豐8(1858)徐耀墾富貴角

以下為田調紀錄

根據謝家族譜是同治年間才從三芝遷到草埔尾。

從以上資料可知,石門地區的開墾腳步,有部分是由金山進入五爪崙、草埔尾、竹子湖與三芝方向進入頂新庄子、八甲、頭圍等地。至於最適合開墾的老梅溪流域,則是由來自漳州的潘姓、許姓等人所開墾,另外也有從三芝半天寮遷移到阿里磅溪開墾的是練姓家族,以及羅姓客家人。

康熙年間約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
有謝姓入墾草埔尾地區。此為最早有漢人入墾之訊息。

以下為鄉志資料  

乾隆中葉 十八世紀中葉
汀州練在君 練在恭 練一乾等人 開闢下角、阿里磅地區
施姓 開闢竹子湖地區
邱姓 開闢五爪崙地區
汀州 練、鍾、潘等姓開闢大溪墘
林、倪姓開闢阿里荖
漳州 林、許二姓 開闢坪林及小坑頭地區

乾隆晚期 十八世紀末
漳州人許成萬開闢公地
乾隆晚期,漳州人許成萬開闢此地,之後許氏捐獻出來建造三界公廟(今之凌虛宮),並以寺廟附近的水田租金作為此廟的祭祀費用來源。因此,另有一名為『三界公田』。水田位置一在港尾仔之西側,一在老梅派出所。

漳州人潘盛清、潘恭等人先行開墾七股莊與大丘田地區,並築圳(成渠頂圳)灌田,之後簡姓移民承購開墾,共有七人合股,故以此為莊名。
潘盛清開闢崁子腳,後由漳州徐姓墾殖
楓林亦由潘盛清所闢,後由漳州許姓來此墾殖
漳州人潘盛清、潘恭等人先行開墾七股莊與大丘田地區,並築圳(成渠頂圳)灌田,之後簡姓移民承購開墾。
泉州陳、郭兩姓 墾殖八甲地區
泉州花、邱、許三姓 墾殖下員坑

嘉慶年間 十九世紀初
漳州鄭姓 開闢豬槽潭
漳州張姓 開闢尖山湖
漳州朱姓 開闢九芎林
漳州王姓 開闢老崩山
漳州宋姓 開闢石崩山


從以上資料可知,石門地區的開墾腳步,有部分是由金山進入五爪崙、草埔尾、竹子湖與三芝方向進入頂新庄子、八甲、頭圍等地。至於最適合開墾的老梅溪流域,則是由來自漳州的潘姓族人所開墾,從三芝半天寮遷移到阿里磅溪開墾的是練姓家族。
本鄉的姓氏約有一百多姓,並沒有特別大姓氏家族,其中屬漳州人的姓氏潘、謝,徐等人口佔大部分,屬客家系統的練、江等也佔有一席之地。


六、產業
本鄉因為受到依山傍海的自然環境因數,以及傳統的生活習慣所影響,清代開墾的移民幾乎都以農業為主、不知從何時開始引進漁業技術,也有部分漁業人口,因此產業以農產與漁獲為主。其中的農產品除了稻米之外,茶葉是本鄉最具特色的特產。
另外另一個特殊產業,就是因應「十八王公」的興起,而出現的特殊產業,「肉粽」。


七、人口
年代 人口 年代 人口
1903 6453
1911 7175 1997年3月 9972人
1943 8142 2010年3月 12402人
1950 10177

1926年日本人曾經以台灣人的祖籍為依據,做了很詳細的區分調查;在祖籍為福建者之中,依照祖居地的行政區域劃分,大致分為泉州,汀州、龍巖、福州、興化,與永春七個府。其中的泉州府又可以在細分為安溪、同安、三邑(南安、惠安、晉江)。但是因為大部分的人祖居地來自漳州與泉州,因此通常我們都會以彰泉為代表,而通成為閩南人。至於祖籍為廣東籍者可分為潮州、嘉應、惠州三府,這三府與福建閩西的汀州府同樣講客家話,則被稱為客家人。
在1926年日人街庄祖籍調查,首次有較確實的統計,以下是三芝、石門、淡水等三庄祖籍別百分比表:
三 芝 庄 同 安
60.1% 汀 州
30.2% 漳 州
9.7%
淡 水 庄 同 安
52.6% 安 溪
21.8% 三 邑
15.6% 永 春
8.1% 漳 州
1.5%
石 門 庄 漳 州
93% 汀 州
7%
從表中的祖籍別觀察,就資料而言,顯現石門在淡北移民祖籍分布中的重要意義。就石門庄而言,三芝是汀州籍移民的北界,是漳州籍的大本營。(以上資料出自北縣文化59 清代三芝一帶漢人的開墾 溫鎮華)
參考資料 石門鄉誌




‧石門鄉各村簡介/石門鄉誌

本鄉的名稱首見於清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鄭開極所著之<福建通志>卷五,山川誌:「石門山,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道光同治年間改稱為「石門汛莊」<淡水廳志>所載,民國九年日人在此設庄,因襲其名命為「石門庄」,光復後定名為石門鄉。
石門鄉的版圖沿革:
史前 馬賽人/舊社文化
番社 小雞籠社 部份屬金包里社
1723年 淡水廳淡水堡/芝蘭堡
1875年 淡水縣芝蘭三堡
頭圍庄、老梅庄、石門庄(德茂、富基、老梅、山溪、石門、八股村、重門村) 基隆廳金包里
(尖鹿、乾華、茂林、草里、竹里村)
1895年 台北縣淡水支廳 台北縣基隆支廳
1897年 滬尾辦務署 金包里辦務署
1901年 台北廳小基隆支廳 基隆廳金包里支廳
1909年 台北廳小基隆支廳老梅區 台北廳金包里支廳阿里荖區
1920年 台北州淡水郡石門庄
民國三十九年 石門鄉設十二村
民國六十七年 石門鄉合併成九村

石門鄉在民國三十九年原有十二村,德茂、富基、老梅、山溪、石門、尖鹿、乾華、茂林、草里、八股村、重門村、竹里村。
民國六十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將八股村裁併於老梅村,重門村裁併於石門村,竹里村裁併於乾華村,故現存的行政區域為德茂、富基、老梅、山溪、石門、尖鹿、乾華、茂林、草里等九村,以下分別記述各里地名之沿革。
一、老梅里
老梅一詞是由古時候原住民名稱溪邊小獵屋為「Malleymey」音譯而來。

此外;在小圭籠社的 土目人名當中也有「媽老眉」、「老眉」等稱呼是不是人名轉換而來就不得而知了。2019-01-03道卡斯族(新港社、斗葛)「貓老味」是土目的稱呼。

又在同治十二年癸酉夏四月,丁紹儀所着「東瀛識略。裡面提到番所居室,南路曰「囤」、曰「朗」,北路曰「達勞」、曰「濃密」、曰「必堵混」。可見出自於此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採取並列的方式說明較妥。

最早出現類似名字是在乾隆48(1783) 契約書中則出現「荖梅溪頭-蛇仔崙」這是最早的紀錄。「吓嘮覓」則出現在乾隆50(1785)。「荖梅湖」則出現在乾隆50(1785),表示溪名和地名為同一名稱。嘉慶弍年(1797)才出現「老梅洋」。

至於「老梅社」則是在嘉慶19(1814)才出現在契約書中。可是後來卻不見老梅社出現在契約書當中,反而是小圭籠社還出現在1892年的正式文告裡面,一直到1901年小圭籠社土目王鄭潘(),最後一次出現在契約書當中。

公地:今凌虛宮旁的住宅區,乾隆晚期,漳州人許成萬開闢此地,之後許氏捐獻出來建造三界公廟,地為公有,以此名之。
大丘田:命名為大丘田是因為漳州移民潘碧公等人開闢此地時,築四合興圳灌田,其墾殖的土地甚為廣闊,而且是當地價良田畝,是以得名。
港尾仔:指老梅溪之入海口處,昔日紅頭船可載貨停靠於此。
後湖仔:指淩虛宮後面地區,為一老聚落。
三界公田:指淩虛宮所擁有之田,分布在兩個地方,一在港尾仔之西側,一在老梅派出所後方。
舊役場:日治初期鄉公所所在地,在老梅國小對面,淩虛宮右側。
出所埕:在後湖仔,日治時期的派出所在此故名。
學校後:指老梅國小後面之沙丘。
農倉後:指舊農會後面之沙丘。
草山:指老梅國小後方紅泥土山丘。
大坵園:今第九鄰,昔日為一個很大的菜園,故名大丘園。
湖底:指山與番仔崙中間之山谷平原,乃本鄉屬一屬二之大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昔日多為良田。
田中央:在良田中央之賴姓住宅,地近大溪溪埔。
瓦厝底:潘姓為本村之大族,族人之住屋多屬瓦厝,故以瓦厝底名其聚落。
榕仔腳:瓦厝底再進去,因有榕樹,故名。
七股:七股之得名乃是由於簡姓墾民承購漳洲人潘盛清、潘恭等人所開闢的田地,共有七人合股出資,所以名為「七股」。乾隆57年(1792年) 蕭瑜卿為開墾荖梅湖七股之第六股,因乏銀以柒十捌元賣掉其中的林地。在咸豐五年又賣掉其中的部分水田。
豬槽潭:乃是因地形而得名,老梅溪在此切割成狹宰深溝,猶如一個養豬所用之石槽。
豬槽潭埔:指豬槽旁之草埔。七股35號。
ㄚˋ字埔:在豬槽潭附近。
坑底寮:因在山坑底部而得名。
坑仔內:指今日妙法寺附近之區域。
蛇仔崙:妙法寺後山崙,可通二坪頂貝殼廟。

參考資料
老師請看我在 Google Map 上面找到的地圖
http://maps.google.com/maps?hl=zh-TW&q=%E8%A9%94%E5%AE%89+%22%E6%80%9D%E6%94%BF%22&lr=&ie=UTF8&ll=23.686661,117.455349&spn=0.082373,0.123768&z=13
有看到親營村嗎?, 我找福建, 親營的時候找到的
這麼說來, 潘氏可能是從現在的東山島來的吧, 我又找東山島的歷史, 東山曾經是紹安的行政範圍 :)
我查了東山島沒講到客家族群
我查到以下的資料來判斷的:
紹安縣五都親營鄉
紹安我們都知道, 但是五都在那呢??
這 3 個 Link 都指向東山島
Link1(第 7 個帖)
http://bbs.66163.com/viewthread.php?tid=991288
宋時屬漳浦縣的安仁鄉(當時漳浦縣有一坊三鄉)。安仁鄉統轄遵化、修竹、思政、海濱、永清、含恩六個裏。其中遵化、修竹、海濱、思政等裏又稱為“南詔場”,明初改鄉、裏為都,海濱裏分為二都、三都,遵化、修竹裏稱為四都,思政裏稱為五都(另永清裏稱為七都,含恩裏為十五都)。明嘉靖八年(1529 年),鄉民許仲遠等請設縣。次年議析漳浦縣二、三、四、五都為縣,敕名曰,“詔安縣”。《漳州府志》稱,“取 ‘南詔安靖’之義”。
當時,銅山(今東山縣之銅陵鎮一帶)屬於六都,仍隸屬漳浦縣,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才劃歸詔安管轄。1916年五都,六都(銅山)另置東山縣。詔安縣所轄之地即為原二、三、四都三個都(亦即是原遵化、修竹、海濱三個裏)。
Link2(第2節"歷史變遷"的第一段)
686年(唐垂拱二年),唐將陳元光開發閩南,置漳浦縣,東山屬漳浦縣。宋時為漳浦縣安仁鄉思政裡。明初,為漳浦縣五都。
Link3(第 5 段):
http://big51.chinataiwan.org/zppd/zplaxg/200809/t20080918_748594.htm
新聞鏈結:據東山縣謝氏宗親的考證以及台灣提供的資料,謝光玉是武功將軍謝建雍的父親。生於乾隆庚午年(1750年)九月,祖籍詔安縣五都銅山銅缽社 (今東山縣康美鎮銅缽村),銅缽謝氏五常堂九世祖。

最後在網路上找到:
http://www.zzlt.cn/bbs/archiver/?tid-59656.html
现在东山好像几乎家家都有一本族谱吧,我家就一本了!
我妈也姓潘, 外公家是在亲营, 亲营村几乎都是潘呀,还有冬古村其中的一个自然村-古雷庄也都姓潘!





二、德茂里
德茂里之名稱是緣自於吉祥語而定名,無意義。含兩個小字號,八甲、下員坑。
八甲:鄉志(一)漳人潘盛清先來此開發,後由泉州人陳、郭兩姓自淡水迂迴至此從事墾荒,地名仍以田甲之名而定,所以此與農地開發面積有關。
(二)據田調。地名來源稱為「甲」是因清時保甲制度的「戶數」單位,有八「甲」的戶口,稱之。
早年白沙灣五月十二為延續三芝五月初七的拜拜日子。橫山五月十一。日子並非固定而是一年五月十二,一年五月十八,和草里輪流,原因是五月十八要送神,年年同一地區造成負擔,所以和草里輪流。現在的八月初六是拜三界公。


下員坑:下員坑是地形得名,「下」示方位,「員」是由圓字而來,「坑」即是短小溪谷,由泉州移民花、邱、許三姓墾殖。
據田調「員」應是「彎」的變音。
下罟寮:下員坑靠海處舊名下罟寮,因風景美近似日本之鐮倉,日治時代改名鐮倉。民國五十年代初期白沙灣海水浴場開幕,遐邇聞名,乃又漸漸以「白沙灣」取代鐮倉。當年大戲「西施」在此拍攝聲名遠播。近年北觀處在此興建地辦公大樓,遂成新地標。
鼻尾:指「麟山鼻」海岬,有居民十餘戶,民國六十年代有華農公司在此開發。最北端處有一石滬保存尚稱良好。鼻尾是三芝石門一帶的稱呼,日治時期才改成「麟山鼻」。
根據

1882Patersson, J.W.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帕特森(J.W. (中國海關)

    麟山鼻  Minsoa or Syan-ki.pt

    富貴角  Tapien or Faki.pt

1884年清法戰爭下的北台灣地圖

    麟山鼻pts. Syauki

    富貴角pts. Tapien

1884年法國遠征軍紀錄繪製。

    麟山鼻的名字改稱法文「Niusoa

    富貴角「Foki

    麟山鼻和富貴角的漢字是日本人取的。

    Niusoa-憐山-麟山

    Foki.pt-富貴-富基

 
在一六五四年的大臺北古地圖,麟山鼻被標記成「第一岬角(Eerst Hoeck)」,富貴角則為「第二岬角(Tweede Hoeck)」。此岬角被稱為「第一岬角」,即意指由淡水開航船隻所遇到的第一個岬角。
關於麟山鼻,文獻上又有其他的名稱。在一六二五年高級舵公諾得羅士(J. Noordeloos)所繪第一張完整的臺灣島圖〈北港圖〉中,圖上標有「de grauwe houck:灰色岬角」,經考證,此岬角實即麟山鼻 [1]。可能是當時荷蘭人船員看到這座黑灰色岩石的岬角,而有這樣的稱呼。此外,西方文獻亦有將麟山鼻稱為:「小雞(籠)角」者 [2],漢籍文獻則作「小雞籠鼻頭山」 。
(註) 翁佳音「大台北古地圖」。一六五四年荷蘭人所繪製的「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Kaartje van Tamsuy en omleggende dorpen, zoo mede het eilandje Kelang)」。


頂新莊仔:與三芝區新莊仔(圓窗)交界。本地名係延伸自三芝區的新莊子,因地勢較高故稱之。
大道公山:日治昭和之前,有三芝鄉後厝葉姓人氏遷往台北,後來共同所購之地,初購分十六股,因登記名字的關係,故用「大道公會」名義登記,三月十四收佃租聚餐,山與田面積約十六、七甲,後來田地被放領,剩下山地約十餘甲,今多被私建墳墓,稱大道公花園。
茶寮仔:昔日許里(乾華-坪林人)經營茶工廠之處,今有臺熱牌工廠在附近,日治時期稱「茂昌工廠」。後因經營不善賣給許進臨(十三甲多地)。許里原六兄弟,三人來此發展。另兄弟許登旺等人。
戲棚地:在淡金公路第十八號橋左側,昔日迎神賽會,在此搭臨時戲棚演戲酬神,故名。
大圳頂:因在大圳之頂上而得名。
白沙灣別墅:建於民國五十年代,三芝、石門地區最早的別墅。
海崁別墅:白沙灣別墅的下方,三芝、石門界。建有棧道通鼻尾。

註:道光二十年契約書有「小圭籠庄、楓林庄、橫山庄、荖梅庄、九芎林庄、崩山庄、石門庄、尖仔碌庄」(吳智慶/新北縣好生活/石門老梅小雞籠社探察101頁)



三、富基里
里名是因富貴角而得名,清雍正年間荷蘭傳教士法倫泰在其著作「新舊印度誌」中稱富貴角為Hoek,即為岬之意,後來以譯音字而名之。
一般人對於「富貴角」命名來源的解釋,都是根據一七二六年荷蘭宣教師法連太因(Valentijen)《新舊印度誌》一書所載的臺灣地圖。由於該圖北部之處有「de Hoek van Camatiao」的地名,因此認定「富貴角」一語起源於荷蘭人命名的「Hoek」,後來漢人就取其譯音字,而改稱「富貴角(Hù-kùi-kak)。根據契約書與資料不符,不建議使用。
最早在一六五四年的大臺北古地圖,麟山鼻被標記成「第一岬角(Eerst Hoeck)」,富貴角則為「第二岬角(Tweede Hoeck)」。此岬角被稱為「第一岬角」,即意指由淡水開航船隻所遇到的第二個岬角。

實際上1854年美國海軍perry將軍繪地圖      「富貴角Foki.pt」

地圖裡面則寫「Foki」,富貴角的漢字名,是日本人翻譯的,這是目前最早出現的年代。

楓林:位於濫仔溪之傍,可能因開墾之初,因地多楓樹而得名。
頭圍:頭圍之地名可能因漢人初墾,種植樹、竹等以為界線,所以稱之為頭圍。
頂頭圍:指頭圍在北15公路2.5公里處有一小聚落,這裡可以走北20公路經八甲到頂新莊子或白沙灣。
下頭圍:指頭圍之靠海處。山崎腳:因處山坡斜之處而得名。
銘德一村:又名「空軍仔寮」,為空軍雷達部隊官兵之眷村,為本鄉唯一眷區。
保管林:指山崎腳附近一片公有保管林地。
小坑仔:指濫仔溪(坑仔溪)流經的小山谷,兩側多梯田。
竹篙湖:小山谷長如竹篙而得名,本鄉第一公墓在此。
埔尾:因在草埔之尾而得名。
燈臺口:淡金公路二十一號橋附近,為通往富貴角之入口處,北15公路通往橫山。
石角仔:富貴角東側之海灣,多巨石。
尪仔石腳:富貴角燈塔旁邊,巨石鼎立有如人形,故名。
崁仔腳:兩種說法。(一)位於山腳下稱崁仔腳。(二) 根據一七二六年荷蘭宣教師法連太因(Valentijen)《新舊印度誌》一書所載的臺灣地圖。該圖的荷語標記:「de Hoek van Camatiao」,若按照福佬系臺灣人的翻譯習慣,大概會譯成:「崁仔貂角(Kàm-á-tiao kak)」。換句話說,縱使該圖的地名資料正確,則「富貴角」的原地名或荷蘭人所命之名,在漢人來說應該叫做「崁仔貂角」。最接近的名稱應該是現在的通稱「崁仔腳」。一直到現在富基漁港都屬於「崁仔腳」的範圍,富基是因為有漁港的關係才在使用。
打鞭:或稱打賓,乃平埔族之語,在今富貴角漁港。
罟抓:指昔日可以牽罟之沙岸。現在被填為碼頭。
龍蝦穴仔:指石角坑旁邊,地形有如龍蝦頭之處。
石角坑:白沙灣到崁仔腳之間有一棟建築稱海灣新城,旁邊有一小溪多巨石,故名。


註:道光二十年契約書有「小圭籠庄、楓林庄、橫山庄、荖梅庄、九芎林庄、崩山庄、石門庄、尖仔碌庄」(吳智慶/新北縣好生活/石門老梅小雞籠社探察101頁)

註:翁佳音「大台北古地圖」。一六五四年荷蘭人所繪製的「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Kaartje van Tamsuy en omleggende dorpen, zoo mede het eilandje Kelang)」。

四、草里里

草里村是草埔尾及阿里荖兩個地方各取一字而得名。
阿里荖:此乃屬於平埔族語的譯音字。乾隆中葉,有林、倪兩姓前來開闢,今所謂「阿里荖」,多指靠海之處。
阿里荖坑:指內山阿里荖溪流經之處。
草埔尾:北21公路2.5公里處,是本鄉開闢最早的地區,康熙年間即有漳州移民謝姓渡海前來,由淡水登陸後,來到此地開墾。草埔尾之得名乃是因此地勢平坦、雜草叢生之故。
頂草埔尾:今第十、十一鄰屬之,為草埔尾之上部。
下草埔尾:今北海高爾夫球場附近,即第十二鄰以下,乃草埔尾之下部。
五爪崙:本地之開闢是由邱姓移民在乾隆中葉自金包裡而來此地墾殖,因此地有五條山崗,形如五爪,所以稱為五爪崙。五爪崙山391公尺。現在被開發成墓園。
竹子湖:本地亦是乾隆年間所闢,是由施姓移民自金包裡而來,竹子湖中的「湖」字並非是指真正的湖泊,而是用於「盆地」地形,周緣高而裡面低平,周圍竹林叢生,故稱為竹子湖。
風櫃嘴:核一場進水口處,地形似風櫃口而得名。
番仔山:在五爪崙與竹子湖中間,昔日有「番仔」居於此故名。
圓山仔:在阿里荖與金山鄉噴水交界處。
滴水仔崁:介於草里、茂林二村之海邊,山高滴水,故名。

五、乾華里
本村為今核一廠廠址,開發始於乾隆、嘉慶年間,汀州武平移民練在君、練在恭、等率眾來此開拓,根據契約書早年地屬金包里社與小雞籠社地界。阿里磅溪谷以西為小圭籠社、以東為金包里社的社地

阿里磅地形特色/集水區/上游圓形山谷的地形水源充足 寬闊,適合開闢梯田耕作

下游/地勢平坦開闊適耕種,兩旁山坡地無水源。

阿里磅:此名稱是緣於平埔族語的譯音字,不詳。清代村民多種藍草(靛青),從事染布工作,是以曾經稱為「布坊」。
內阿里磅:即阿里磅坑頭,因處於阿里磅溪之上游而得名。
獅仔頭:在阿里磅溪入海口之東側核一場海防班哨處,因形似獅仔頭而得名。

四股:216K處。1904台灣堡圖地名。

三股:217K1904台灣堡圖地名。

頭股:22線與北21現交接處到竹里橋之間。約8-9K之間。1904台灣堡圖地名。。阿里磅坑頭有頭股、二股、三股、四股等地名(1904台灣堡圖)意謂此開墾地已經拆股了。古道多土匪。

根據道光八年契約書裡面提到,乾隆五十七年有五個人合夥用許錦溪公號名義,向北港金包里社土目林慶妙給墾阿里磅坑頭土地,後來在道光八年把土地分成四股,這就是現在頭股、二股、三股、四股的由來。

同時間已經有,曾、蕭、江等家族在此開墾。

八股:水圳名。

六、茂林里
本區原以林莊而名坪林村,改為茂林。
坪林:本區之定名乃是依據墾殖當時的原始景觀而來,當地為森林茂盛、地勢平坦,故命名為坪林
坪林頭:指坪林靠內山之處。
坪林尾:指坪林靠海之處。
小坑:「坑」者概稱短小溝谷,水量不多,甚至是無水的谷地,小
坑即是因此小山谷的範圍不大而得名。
小坑頭:指小坑靠內山之處。
小坑口:指小坑靠海之處,今臺電核一廠之入口即在此。
下角:以上草里、乾華、茂林三村,清代及日治初期,屬於金包里。金山鄉之頂寮(竹子山倒照湖)、中角(中角國小)、下角。此地屬於頂、中、下之「下」,故名「下角」。

七、山溪里
山溪村的名稱是源於石崩山和大溪墘二地各取一字而來的。
大溪墘:「墘」乃是臺灣字,與邊字同意,在某種地形、河流或道路之邊即稱為「墘」,大溪墘就是因為於老梅溪之邊而命名之。
尖山湖:本地名稱是以地形景觀而命名,以地處尖山子下,地勢低窪,故名為尖山湖。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有一架日機被盟軍飛機追擊,墜毀於此。尖山仔現由六和企業在此收購土地開發。
土地公嶺:此地有一老榕樹,樹下有一土地公廟,因而得名,過此嶺則為阿里磅坑頭。為石門、三芝山區居民往來金山的古道。登山路口北19公路5.5公里。
九芎林:地名之由來除了依據地形景觀外,植物景觀亦是命名的依據之一,本地即是因為九芎樹多,故稱九芎林。
潘厝:北19公路4公里處的小聚落。
石壁腳:地處巨石山壁之下而得名,陳靖姑臨水夫人廟在此附近。
老崩山:石門鄉衛生所後山。正確的說法是以前鋸下來的木頭在此「寮板」,堆積成山。後取地名為,「崩山」。
崩山口:在石崩山之外口,淡金公路經此,形成聚落。
埔尾:在崩山口右側高崗上,為一草埔地,民國七十三年老梅淩虛宮天上聖母在此舉行「過火」儀式。
番社:老梅過橋的砂石場就是,昔日平埔族社址所在。
番仔崙:番社後之山崙,往尖山湖(北20公路),又稱「崙頂」。
潭仔:老梅溪流至番仔崙下遇彎成潭。
溪埔:由潭仔上行五十公尺,老梅溪沖積出河埔地,因名溪埔。
火燒坑仔:在溪埔之東側,曾發生火災,故名。
塚仔埔:在火燒埔南方,即第二公墓。
樹林口:因地處茂密樹林之出口而得名,石門國小在此設有分班。
戲棚埔:北19公路5公里處的小聚落許重義屋前,迎神賽會時在此搭戲棚,故名。農曆八月初八。
長埔:戲棚埔旁種一些杜英。
註:道光二十年契約書有「小圭籠庄、楓林庄、橫山庄、荖梅庄、九芎林庄、崩山庄、石門庄、尖仔碌庄」(吳智慶/新北縣好生活/石門老梅小雞籠社探察101頁)


八、石門里
本村村名因附近之石門洞而得名。
石門街:指石門村內,石門溪西邊之老街。
石門坑:為一山谷地形,因在石門村內,故名。
烏橋仔頭:淡金公路第二十五號橋,早期橋身黑色,故名烏橋仔,附近土地即稱烏橋仔頭。
重門:因當地有三石門,故名為重門。
石崩山:石門鄉衛生所後山。正確的說法是以前鋸下來的木頭在此「寮板」,堆積成山。光復後取地名誤為「崩山」。所以定名為石崩山。
大菅林尾:今佛光山北海道場所在地,附近多長菅蓁,其高過人,茂密如林,故名。
註:道光二十年契約書有「小圭籠庄、楓林庄、橫山庄、荖梅庄、九芎林庄、崩山庄、石門庄、尖仔碌庄」(吳智慶/新北縣好生活/石門老梅小雞籠社探察101頁)


九、尖鹿里
尖子鹿:古稱「尖仔碌」,可能是平埔族語,正確音「尖仔ㄖㄨˋ 」,本區開發始於乾隆末年,由漳州移民羅、林二姓所闢。本鄉重要行政單位,如鄉公所、分駐所、電信局、郵局等,皆在本村境內。

尖鹿福安宮:石門消防隊旁,附祀神水仙尊王、神農氏。八月初八演平安戲。

現在建築是林再興師傅的徒弟郭炳森所建為難得一見的作品。

濟陽堂:石門坑,石門消防隊旁邊路土地公廟旁的濟陽堂屬於八連溪瓦厝分出來的二房,故與八連溪江姓同宗八連溪是四房,江上清是三房。

圓環旁老宅:黃姓老宅。

十塊厝:2112.8K。從石門鄉旁走北20公路上去約4公里處,右側小路進入,因昔日有十來戶居民居住於此,故名十塊厝仔。

日月大天宮:2113.5K進入。

內石門福德宮:日月大天宮牌樓進去約1K、閩南式建築,水泥塑龍柱。有一塊石頭書福德正神。

頂江:日月大天宮牌進去,內石門福德宮再進去約500公尺右側小路進去約200公尺住宅。屋前有小池塘。

下江:2113.9K,曾德豐製茶工廠對面小路進去約300公尺插路進去約200公尺,與頂江同宗,現有江豐農場。永定客,北山派。原祖先從鹿港上岸,預定要去宜蘭落腳,經過石門不知為何在此落腳。

阿里磅生態農場:2113.5K 1997年,有60個家庭以『定存大自然』為理念,集資購地成立了阿里磅生態農場。秉持「自然復育、低度開發」的原則。

曾德豐製茶工廠:2113.9K尖鹿里43號。俗稱水車製茶工廠。

尖鹿六鄰福德宮:2113.9K,曾德豐製茶工廠對面小路進去約1K路旁。

羅氏祖墳:2113.9K,曾德豐製茶工廠對面小路進去約800公尺路旁。

清乾隆16年〈西元1751年〉,客家的羅姓祖先,從大陸來臺之初,起先是落戶在臺北縣石門鄉阿里磅,不料卻因為捲入漳泉械鬥是非之爭漩渦。

尖子鹿的羅家祖墳,安葬著羅家先祖十二世維齊公、十三世秀元公、秀珍公等,每年農曆八月初一就是掃墓日,羅家子孫會從關西或其他地方匯聚於此掃墓。

茄冬腳福德宮:2114.3公里處。北方式建築。約三十人吃福頭,二月初二、八月十五,原址在水圳旁,現在重建。

羅氏老宅:2115K小路進去約1公里。典型三合院住宅。

石門東製茶工廠:2116K尖子鹿13-14號。

濱海高球場:2116公里。

石門洞:由於海岸地帶有一海蝕洞,狀若拱門,故名之為石門洞。
「石門」一詞最早於清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鄭開極所著之<福建通志>卷五,山川誌:「石門山,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

石門洞在最早期的時候,對漢人而言是一個很明顯的地標,因此記錄的時間相對的就很早,既然是一個很明顯的地標,那麼人們對他就會有一種想要留下名字的衝動。對日本人而言稱它是「天然紀念物」,這是一個最大自然有感覺的詞彙。到了民國50年代國民政府的官員到處提名,所以就有了這個「精忠照海」,題名的人是黃杰,差不多同一個時間另一個縣官,也就是台北縣的縣長蘇清波,也提了一個稱作「海天勝境」。精忠照海是典型的政治口號,至於海天勝境,那就是個觀光地區了,所幸的是這三樣東西都留下來,畢竟用人類的歷史來看都有它保留的價值。

註:道光二十年契約書有「小圭籠庄、楓林庄、橫山庄、荖梅庄、九芎林庄、崩山庄、石門庄、尖仔碌庄」(吳智慶/新北縣好生活/石門老梅小雞籠社探察101頁)


 
註釋:
註一:<巴達維亞成日記>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
五十九年,頁四九。此記載見於西元一六二五年四月九日項下
註二: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灣研究叢刊第四十五種,臺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四十六年,頁十三。
註三: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臺灣文獻>
,十五卷三期,民國五十三年,頁一。

參考書目:
李汝和主編:<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五十九年。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七十二年。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二年。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民國七十六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盛清沂:<臺灣省北海岸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第十三卷第三期,民國五十一年九月
國分直一、陳奇祿等著:<關於最近踏查之新竹縣及臺北縣之海邊遺跡>,<臺灣文化>,第五卷第一期,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覆刻出版。
黃士強:<臺灣史前文化簡介>,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民國七十五年。
盛清沂纂修:<臺北縣志>,開闢篇、史前篇、人口篇、軍事篇,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出版,民國五十四年。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性分布研究>,自立晚報社,民國八十一年。
劉益昌:<臺灣考古遺跡>,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一年。
連照美、宋文薰編著:<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臺北,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民國八十一年。
在戴‧弘特的〈從淡水林子到雞籠的報告〉
清代金雞貂三社社域考證─兼論地契文書於平埔研究之重要性(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碩士班學生吳佳芸)



認識石門的埤圳
認識石門的埤圳,成渠頂圳。根據日治時期《台北聽誌》記載,成渠圳包含成渠頂圳、成渠中圳、成渠下圳與四合興圳等四圳,導引自老梅庄土名七股地區溪水灌溉老梅、頭圍二庄567甲地,是芝蘭三堡第一巨圳。
成渠頂圳為北海岸第一巨圳,灌溉面積包括老梅村七股、豬槽潭,富基村頂頭圍,德茂村八甲、下員坑與三芝鄉橫山村新庄子等地。其水引自老梅溪,圳頭位於山溪村、老梅村交界海拔175公尺處,沿175等高線而行,於豬槽潭橋溪南700公尺處,橫跨坑仔內溪繞外橫山而行,同時作為石門鄉與三芝鄉的界線。至頂頭圍再折西而行,橫跨楓林溪、崁仔腳溪、八甲溪、下員坑溪、最後注入三芝鄉的十坵埤。總長6168公尺,灌溉面積179.58公頃。
又根據日治時期《台北州水利梗概》記載,這些水圳的開拓者、資金與開成時間,成渠頂圳、成渠中圳完成於同治九年,潘成渠號所創。前者工費銀3830圓,後者工費銀2160元。---石門鄉誌

圳 名 時 間 開 創 者 工 費 銀
成渠頂圳 同治九年 潘成渠號 3830圓
成渠中圳 同治九年 潘成渠號 2160圓
成渠下圳 道光年間 四合興號 1080圓 同治年間由潘成渠改修
四合興圳 同治年間 四合興號 2000圓
崁底寮圳



石門地區祭祀活動
日期 祭祀地點 範圍 神明
3月23日 老梅凌虛宮 老梅、富基、山溪一部份
八月初六 白沙灣慈航寺 德茂村 福成宮八媽、凌虛宮天上聖母、清水祖師等
八月初七 乾華
八月初七 草埔尾 草埔尾 福成宮十二媽、西秦王爺
八月初七 阿里荖 阿里荖 石門媽祖、慈護宮天上聖母
八月初八 五龍宮 尖鹿村
八月初八 尖山湖許重義家 尖山湖、九芎林 福成宮十二媽、石門媽祖、關渡媽祖、淡水清水祖師、周倉、金山國姓公,



石門鄉網路資料
新北縣好生活「清代士林潘家之發展兼及北台仕紳交往之網路關係」
http://192.192.169.230/edu_paper/data_image/g0000772/0n74/20021000/p000008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