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藻礁當作三芝學課程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說藻礁不是三芝的「特有」,經過十幾年來的觀察發現北海岸的藻礁還真是「絕無僅有」。2012年去參加過觀音的一個社區藻礁研討會,那時候第一次認識到觀音藻礁,從此之後幾年來對觀音藻礁的印象永遠停留在數字,好像當地人為了保護藻礁所做的努力,反而是自己被數字的聲音掩蓋住了,在地人為何不做更詳盡的觀察與調查,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事實上藻礁的長期觀測是需要的,一直以來累積了非常多的資料,可是就從來沒有做系統性的思考;藻礁對我們來說是什麼?是年代?還是綿延不絕數十公里?很清楚的是如果沒有許多資料做有系統的分析,又如何去了解藻礁。說好聽是分析,反而比較像分類,畢竟有很多細節都忽略掉了,儘管如此對地方學來說這樣子已經勉強夠了。或許除了製作成檔案上課之外,如何運用各種資料當成在的環境教育的基礎,對藻礁來說這才是生命最後的目的。
藻礁介紹
(一)前言-歷史的「咾咕」
(二)北海岸地形
(三)海岸的活化石「咾咕」、「藻礁」
(四)珊瑚礁與藻礁的形成
(五)生物礁比較表
(六)台灣造山運動下的造礁嶼垮礁
(七)北海岸藻礁分布現況
(八)藻礁海岸人為破壞現況
(九)藻礁的功能
(十)地球科學與藻礁觀測
(十一)環境教育
(十二)結語
在以前一直以為在三芝俗稱「咾咕」是珊瑚礁,最近這幾年才知道正確的名稱是「藻礁」。
嚴格說藻礁的破壞,中油不是第一個。
在三芝的海邊退潮時,會發現外海的咾咕比裡面高,形成一面積頗大的積水區。其實三芝的海邊原本在潮間帶擁有大面積的咾咕,咾咕是製造石灰的原料,因此燒石灰曾經是三芝的工業產品之一。經過數十年的挖取咾咕,三芝的海邊就變成這付模樣,所幸石灰在建築上的需要越來越少,三芝的海邊的咾咕,才得免於無止境的破壞,而燒石灰也和燒木炭一樣走入歷史了。
咾咕:咾咕不一定是珊瑚,事實上它叫做「藻礁」。這些藻礁主要是由無節珊瑚藻所建造的礁體,當然藻礁上面,還是有一些珊瑚的小群體,由於大多是以藻類為主,所以在生物分類學上,我們把它叫做藻礁。
珊瑚礁和藻礁,兩者在結構上當然有很大差別,像珊瑚成長的速度比較快,建造礁體也比較堅固、堅硬,而藻礁雖然有很多型態,其構造也不盡相同,但普遍來說珊瑚藻都很薄的,薄薄的一層一層疊起來,生長速率就比較慢,根據學者調查,要生長到六十公分的厚度可能需要二千年以上的時間。
藻礁就是生物礁的一種,任何生物只要可以堆積碳酸鈣的骨骼,骨骼堆積又夠大,能夠抵抗波浪的構造,就把它叫做生物礁。如果是以珊瑚建造的礁體,就叫做「珊瑚礁」,如果是以藻類建造的,就叫做「藻礁」。
石灰窯:燒石灰的地方稱做石灰窯。用石頭加土漿,做一道寬約一尺半,高約四尺直徑7到10尺左右的圓形牆,並留一個約3尺寬的門,地面挖數條火路。最底下鋪稻草或芒草,上鋪一層土炭(煤),一層咾咕到尖為止。一窯石灰約需170担到180担的咾咕,燒一次所需時間從6-7小時到一天不等。
石灰製造的過程為
挖咾咕—堆積---入窯—燒石灰-冷卻後出窯—潑水(咾咕化成灰)--篩灰—裝帶(15-2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