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八里的田野筆記——地方觀察podcast

 認識三芝--八里的田野筆記——周正義老師的地方觀察podcast



🪶一、從三芝到八里——田野的起點

從三芝出發,往南越過淡水河,便是八里。對我而言,這條路不只是地理的移動,更是一場田野視角的轉換。 我是三芝人,熟悉山與海之間的生活節奏;然而,當第一次踏進八里時,發現這裡的地景、風氣乃至居民的生活節奏,都和三芝截然不同。那是一種「跨過河域」的異鄉感——熟悉又陌生。

「八里對我而言,是淡水河的倒影。」八里田調的初衷——想要理解一個地方如何在歷史的陰影與光線中,形成自己的面貌。

最困難的挑戰,不在資料不足,而在「遺忘地方感」。有時候走訪幾個聚落,長者們記得的只是片段的名字、斷裂的地名,地圖上的八里與眼前的八里並不重疊。這種落差,成了田野筆記中最珍貴的部分——那些必須用「走」與「聽」拼湊回來的歷史。

🌊二、地名的祕密——八里與八里坌

「八里」與「八里坌」,看似同一個地方,實則有層層疊疊的歷史差異。

「八里坌」最早是平埔族的番社名,後來引用為清代行政上的堡名「八里坌堡」,範圍極廣,從現今的八里區一路延伸到林口台地,最遠到今桃園龜山一帶,這是地理與治理的名稱。

而「八里」則是日本時代以後的行政名稱,逐漸被固化成現代人所熟悉的地名。 在地人的口語中,「八里坌」仍保留著一種舊記憶——它指涉的不是一個行政區,而是一段歷史、一個聚落的起源點,位於現在的渡船頭一帶。

在田調中常想:「八里坌是歷史的座標,而八里是生活的座標。」。 兩者的關係,正如同地圖上的陰影與現實的街景:一個是過去的框架,一個是現代的延續。理解這個差異,就是理解八里從邊境到港口都市的變化。

🏡三、八里的地方特色

八里的特色,不在單一的文化象徵,而在「山—海—河」的交會。 觀音山是八里的背影,它的山性、神性與水性,形塑了地方的三重性格。

山性,是堅韌與沉靜。觀音山的安山岩、沉積岩層構成八里的地基,也形成了人們「穩重如山」的性格。
神性,是信仰的厚度。表八里的大眾廟與天后宮,連結著渡口文化與航海信仰,是面海的祈願。
水性,是流動與包容。裏八里的舊城與訊塘,藏著農耕與聚落的記憶,而下罟子漁港則是一種向海的延續。

從文化、地景到生活,八里是一個由信仰、地形與勞動編織出的立體地圖。這裡的居民不只生活在地理上,也生活在歷史的層次裡。

🚴‍♀️四、八里半日遊推薦

如果要規劃一趟八里半日遊,建議「從水邊開始,往山走去」。

路線建議:

左岸泛月:

八里渡船頭 → 舊街:體驗八里坌的起點,感受古渡的風情。大眾廟 → 八里天后宮走訪信仰的軸線,理解「表八里」的神聖與民俗。

訊塘老街 → 舊城遺址:這裡是「裏八里」,走進被遺忘的街區,看地方如何在時間裡被重構。

下罟子漁港 → 下罟子遺址:以海為終點,看潮起潮落與考古遺址交錯的時空。

風櫃斗觀音山:觀音山白天的風景,晚上的夜景,俯視淡水河、北海岸、與台北盆地,不僅是「君臨天下」的氣勢,也有「觀音點頭」的心靈相通

這條半日路線既能看地景,也能感受人與歷史之間的流動——就像八里本身,既古老又新鮮。


🚆五、新時代的變化——淡江大橋通車後

淡江大橋的通車,讓八里與淡水之間的距離,縮短到幾分鐘。然而,在地文化與生活感卻因此被推向一個新的考驗。

經濟發展的好處明顯——房價上升、觀光便利、交通順暢。 「當地方變成景點,地方感就容易被稀釋。」

未來的八里,或許需要新的「地方設計」。可以確定的是,你永遠不會知道政府、財團、政客對八里到底還有多少想像?

這不只是建築或招牌的設計,而是一種文化行銷的再思考——如何讓新來的人「看見」八里的深層故事,而不只是河邊的風景。

常說:「地方設計的目的,是讓生活本身變成文化。」 而八里,正站在這條新舊交錯的橋上,望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