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誰設計了三芝?解碼古地圖的地方學

 認識三芝--誰設計了三芝?解碼古地圖的地方學


地圖,從來不只是圖。

它是一段時間的記憶,被壓縮在紙上的線條與符號裡。地方學的使命之一,就是去解釋:為什麼我們眼前的「地方」會長成如今的模樣?

這張兩百多年前的古地圖,像是一封來自過去的信。雖然筆觸略顯笨拙,地名偶有錯置,卻依舊保留著當年人們行走、開墾與聚居的痕跡。若用現代的繪圖習慣稍加調整,這份古老的紙本竟意外地貼近我們今日使用的地圖。它的誤差,不是缺陷,而是時代留下的呼吸。

1. 地方學的功能:系統化解釋「地方」

地方學的任務之一,就是把我們眼前看到的地景——山川、聚落、道路、廟宇、地名——做有系統、有邏輯的解釋,回答「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樣子?」。這樣的解釋不是單純的歷史回顧,而是把「過去」和「現在」放在一個連續性的框架中理解:

為什麼一條古道會演變成今天的省道?

為什麼一個聚落會移轉?

為什麼某些地名一直存在,而有些卻消失了?

這些問題的解釋,本身就是地方學的基礎工作。

2. 古地圖作為「解碼工具」

這張兩百多年前(1804-1812)的古地圖,雖然在地名上有些錯誤或位置偏移,但若透過現代地圖的繪製習慣去調整、比對,就能夠看出它與現代道路系統的對應。


八里坌街的位置:

傳統認知多放在渡船頭,但地圖比對之後,實際上應在舊城區。這解決了「八里街到底在哪裡?」的長期爭議。

滬尾街與福佑宮:

地圖顯示媽祖宮已經存在,且左側有道路,就是現在的重建街。這說明了清代的「北海岸動脈」如何進入淡水街,再分流往北新莊(101線)、往小基隆、石門、金山(台二線)。

也就是說,古地圖不是靜態的「古物」,而是經過現代知識(測繪、地理資訊、地方田調)的轉譯,能夠回應我們對於地方發展的具體疑問。

3. 地圖閱讀的「觀念突破」

過去的人看古地圖,往往「不知道如何運用」:覺得既然標示了地名,就必然正確,即使明顯錯位,也寧可接受含糊的解釋。但從地方學的角度來看:地圖是「知識的痕跡」,必須和現地情境對話。把地名、道路重新比對調整,不是破壞史料,而是讓史料重新「活起來」。這種「調整」正是地方學的工作方法:透過跨時代的對照,解釋地方形成的邏輯。

4. 道路與聚落的「歷史連續性」

古地圖上的路線對應為台2線、101線等,雖然「直接化」了一些,但這個方法有一個重要意義:它建立了一種道路的歷史連續性。

古代的路,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今天省道、縣道的前身。

這種對應,讓我們理解200年前的人們如何「走」北海岸,如何形成聚落。

透過地圖,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汛塘、番社,也看到「地方設計」的雛形:19世紀初北海岸已經有了緊密的人地互動。

5. 地方設計的角度

如果說地方學是解釋「地方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那麼地方設計則是問「我們要如何從這個樣子出發,創造未來」。

古地圖中的地名、路線、廟宇,不只是歷史痕跡,而是今天仍可用的「資源」。

它提供了一個設計基底,讓我們能把200年前的地方邏輯轉化為現代的文化脈絡。

總結一句話:

地方學透過古地圖,將「過去的路徑」和「今日的道路」對照,從而解釋聚落與地景如何演變,這不只是歷史考證,更是一種地方設計的思維——用系統化的邏輯讓古老的地方知識重新進入現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