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石滬的建築技術
100年前怎麼造石滬?以下敘述是雙連滬的田調
海洋洋流的方向
洋流:雖然臺灣海峽主要的洋流,並沒有經過三芝,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小洋流會沿著海岸線北上經過麟山鼻匯入東海,這一股小的洋流雖然不能帶來大量的魚資源,但是仍然有一部份的魚會隨小洋流而靠近到岸邊,這時候就要精密的計算按這種小潮流進入到石滬裡面的那一段,在那裡通常會做的比較低,這樣子魚就可以被引導進來了
海浪的方向:從地形上來看,三芝的海岸線幾乎和東北季風垂直,因此東北季風的海浪對石滬的破壞力不可小看,另外颱風所帶來的大浪也會對石滬造成破壞,尤其是西北颱,像這種大浪都會直接造成破壞,因此在這麼長的石滬在某些地方的需要做補強,也就是說厚度要增加,那麼在靠近沙灘的地方,甚至於還要做成跟東北季風的海浪平行。
小石頭塞石縫:石滬在堆疊石頭的時候,必然會留下很多的空隙,這時候就要往裡面塞很多小石頭,因為如果空隙太大的話,這些海水進去到裡面有可能會把石頭撐開,又如果做得太密的話,無法宣洩,當然也會破壞到主體結構。
黑齒牡蠣的生長:黑齒牡蠣,是連結石滬石頭與石頭之間的最好生物黏著劑,因此要怎麼樣讓黑齒牡蠣快速的在吸付在上面生長,並且可以連結石頭就變得很重要了,根據賴呆所述,石滬剛建好之後一個月之內可能要潑3到4次的尿液,這樣子黑齒牡蠣的幼苗著床率會很高,將來長滿了之後石滬也會跟著變得很堅固。
魚巢:石滬內要做數個人工漁礁,這是讓魚進到石滬內時,除了覓食外尚有藏身之處,如此一來魚不會因為無藏身之處,而趁著「翻流」也就是退潮時離開石滬。
魚格:這些石格沒有一定的 大小尺寸 高度大約60公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魚可以被這些石格圍在裡面這樣子就不必整個石滬到處追魚跑,因為有一些魚很不容易抓的到。這些石格所圈圍的面積大約10幾坪到20坪左右。
牛糞:塗牛糞 那是根據魚的特性來吸引魚有的魚喜歡吃藻類 有的喜歡牛糞。
石頭放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