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地方設計—跳出地方上僵硬化的標籤

 認識三芝-地方設計跳出地方上僵硬化的標籤

地方設計》「地域品牌化」的三芝

http//三芝除了櫻花、茭白筍還有甚麼?


這是十幾年前三芝人對我的提問。

對地方學的呼喚:問題裡其實有一種對「地方研究」或「地方設計」的需求——要有人去挖掘、整理與再現。

這個問題 「三芝除了櫻花、茭白筍還有甚麼?」,如果用感受層次來分析,可以拆成幾個層面來看:

1. 表層心態(直接疑問)

好奇心:提問者表面上是在尋找更多「地方特色」,超越觀光宣傳冊上最常見的標籤。

資訊不足感:對三芝的認識,可能侷限在既有形象(櫻花季、茭白筍),因此想突破這個印象框架。

2. 中層檢討(批判與反思)

標籤化焦慮:當一個地方被過度簡化為單一賣點(櫻花、茭白筍),會讓人覺得這樣的描述太貧乏,甚至忽略了背後的歷史、文化、地景與人群。

在地價值追尋:問題本身隱含著「三芝應該不只有這些」的信念,期待更全面或更深度的認識。

3. 深層認同(身份與地方認同)

自我投射:如果提問者本身和三芝有關(居住、研究或血緣),這個問題其實是對「我還能如何認識自己」的追問。

認同的建構:三芝被外界認識的方式,反映出地方形象的局限,也挑戰在地人「我們的地方價值是什麼?」的認知。

文化焦慮:擔心地方文化被過度簡化成「觀光標籤」,失去深度與多樣性。這是一種對地方未來的擔憂與期待。

4. 潛在心理(隱藏的動力)

尋找驕傲感:希望在「櫻花、茭白筍」之外,找到能代表三芝更獨特、更深厚的故事,作為地方的精神資產。

反覆比較:可能暗中和鄰近的淡水、石門、金山對比,思考「三芝能拿什麼與別人區隔?」

👉 總結來說,這個問題表面上是詢問「還有什麼?」

心理層次上卻是一種 從資訊不足 → 標籤不滿 → 認同焦慮 → 驕傲追尋 的過程。

它不只是「知識的缺口」,更是「地方形象重建」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