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真符合當年杜牧寫的詩----清明
清 明 時 節 雨 紛 紛 ,
路 上 行 人 欲 斷 魂 。
借 問 酒 家 何 處 有 ,
牧 童 遙 指 杏 花 村 。
話又說回來我覺得另一首--清明日對酒
似乎比較寫實一點
南 北 山 頭 多 墓 田 ,
清 明 祭 掃 各 紛 然 。
紙 灰 飛 作 白 蝴 蝶 ,
淚 血 染 成 紅 杜 鵑 。
日 落 狐 狸 眠 塚 上 ,
夜 歸 兒 女 笑 燈 前 。
人 生 有 酒 須 當 醉 ,
一 滴 何 曾 到 九 泉 。
三芝地區,因為居民祖籍不同,祭祖掃墓的日期亦不同
從過完年開始的客家人江、華、李、余等姓
到「春分」的謝姓
「清明、三日節」的泉、漳之屬
據連橫的《台灣通史》(一九一八)卷二十三 風俗志
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台語音象)墓;嘗,春祭也。祭以餑餅,治牲醴,掛紙錢,歸乃食之。餑餅以麵為衣,內裹蔬菜,炸油者謂之春餅。嘗墓之禮,富貴家歲一行之,常人則兩、三年一行。婦孺歸時,各插榕枝於髻,以祓不祥。
另一種說法
關於這個日子的岐異,有 一種說法是:漳、泉人常因清明節買菜引發糾紛,彼此械鬥。所以由官府出面調停後,規定漳州人在三日節、泉州人在清明節掃墓。
依照我家之例,是在三月初三日嘗(台語音象)墓,但我家祖籍是泉州清溪人,似乎有點混亂。
所謂「掃墓」,只是一種籠統的講法。
在三芝,掃墓的方式,很清楚的分為「嘗墓(壓墓紙、掛墓紙)」及「陪墓」。
「嘗墓」,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所用的「墓紙」呈長方形,顏色有黃、白及五色等三種 。掛紙之前,先鏟除墓上叢生的樹枝野草,再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作波紋狀,用小石塊分別壓在墓頭、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土地公)上。至於放置的方式因俗而異,有的是放的滿滿的,也有的是放七點成「士」字型,有作官的意思。基本上放的位置7、9、11只要是奇數就可以了。
「嘗墓」後,還要準備簡單的供品來祭墓,燒紙錢,放鞭炮這樣才算完成了「嘗墓」的儀式。
「陪墓」則是新墳或是「進金」準備牲禮和菜飯祭拜,一般只有三年。當然也有年年「陪墓」的習慣。
「猜墓粿」:在早期的農業社會,只要一聽到墓地傳來的鞭炮聲,就有許多的兒童會圍攏過來,等候掃墓的人家分贈墓粿。墓主就會將祭畢的紅龜粿、草仔粿等分給他們,若墓粿不夠分發時,就以硬幣來代替。這種習俗叫做「猜墓粿」。據說揖墓粿的寓意是請往在墓地附近「看牛的兒童」,幫忙看管墳墓,不要隨意讓「牛」踐踏墓園。現在猜墓粿的習俗已漸漸絕跡了。
今年和往年一樣先到二坪頂,風水學上稱--覆鼎金
就是說這個公墓是個圓形山丘,任何墳墓的座向都有。
本想拍幾張相片因為下雨作罷
不過抄近路,倒是發現一座道光年間的古墳。
可知這個公墓由來已久。
寄件者 周正義 |
另一個地方是牛車寮的糞箕湖
湖不是湖泊,是山坳的意思
頂新庄子的第一公墓也是這種風水地形
牛車寮的糞箕湖
寄件者 周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