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八里-面對濫葬吧!
利用田調等方式累積一個地方的文史生態的資料庫,不管喜不喜歡,一定要承認它的「地方特殊性」,否則無法掌握該地方的研究。若是有意不去面對,則會發生脫離的現象。……事實上,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因素,若是不能掌握地區特有的因素,則地方學最終還是無法成為地方的一環。
〈地景的沉默與甦醒:從山間墳域到河岸生活帶的轉向〉
──地方學視角下的八里地理空間轉型觀察
在八里,山不再只是地理座標。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公墓區,它承載著代代祖先入土的儀式、風水文化的秩序,與族群記憶的場所。可是1960年代開始,八里的山區土地使用,便逐漸呈現出一種「外來祖靈聚居的地景樣貌」-濫葬。
這類地景,或可稱之為「祖先化空間」。它不是自然的原貌,也不是純粹的人造建物。是透過墳墓的規制、碑文的書寫、植栽的選擇,建構出一種以血緣為主體或是緬懷的地理空間。
但當這樣的空間不斷擴張,山地的景觀便從「綠意與視野的所在」變成「不可干擾的莊嚴地帶」。這樣的改變,讓原可做為生態廊道、社區步道與開放空間的山區,逐漸失去了其公共性。
早期原為農業利用與林地放牧的緩坡地,現今大多已轉為密集墓區,並因無法整體規劃,產生墓區蔓延、道路難行、景觀斷裂等問題。而這種「靜默的山地」,也成為地方發展中難以重新啟動的空間。
相對地,河岸地區的再開發,則提供了另一種空間使用的可能性,也展現地方知識在地景再造上的積極實踐。
自2000年代以來,八里左岸由地方政府與居民共同參與河岸綠帶規劃,轉型為結合生態、休憩與歷史文化導覽的多功能空間。這段轉型歷程,正體現出「地方參與」、「文化脈絡重構」與「空間共識形塑」。
河岸空間雖失去山地那種俯瞰式的權力象徵,但因其可親性與開放性,反而成為居民與遊客共享的場域。挖子尾濕地保留區、十三行遺址公園,以及連接淡水與八里的自行車道,皆已不只是觀光設施,更是地方認同與生活日常的一部分。
此空間變遷,也讓我們反思「地景意義的生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時間、使用方式與文化想像在演變」。山與河的對照,不只是自然地貌的區別,更是地方如何面對記憶與未來的兩種策略:
-
山,承載的是過往,是「慎終追遠」的地方倫理。
-
河,開展的是現在與未來,是「公共生活」與「空間正義」的實踐。
在地方學的視野中,八里的空間敘事不只是土地如何被使用,更是居民如何與地景互動、如何透過空間表達文化價值、如何在歷史與政策的夾縫中,爭取可持續且有尊嚴的地方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