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觀音山的山性、神性與靈性/神性篇

 認識八里-觀音山的山性、神性與靈性/神性篇

觀音山地區普遍化的觀音信仰。觀音山的名字源自觀音信仰,最早是五股觀音坑的「凌雲寺」,和乾隆十七年(1752)在五股山上由胡焯猷興建的「西雲岩」和日治時代興建的「凌雲禪寺」雖然也是觀音信仰但是本質不盡相同。已經民間信仰化的觀音信仰,是八里區的隱性信仰神明,米倉的觀音佛祖廟、西龍岩和許多角頭廟的副祀神,都可以看出地方的需求性。


觀音山的山頂原本有一座石刻觀音像,也是觀音山的最高象徵,後來民國五十年代憲兵學校為建立正確的愛國觀,把石像扔了。

八里地區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在這裡生根。最早是馬偕在八里宣教志業而興建的「八里坌教堂」。1934年加拿大籍醫生戴仁壽在長坑里為治療漢生病而興建的「樂山園」,1971年天主教安貧小姊妹會修女們在大崁里的「台灣天主教安老院」以及1960年天主教聖心會修女在龍源里繼續以教育為目的「聖心女中」。雖然不見得能夠在八里吸引到更多的信徒,可是八里是他們實踐教義的場所。畢竟宣教、醫療、安貧、教育是西方宗教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