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八里坌街與十三行

 認識八里-八里坌街與十三行

乾隆七年(1742)福建分巡臺灣道劉良璧主持重新編纂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眷五 街市附 「竹塹街在竹塹城內、八里坌街在上淡水」。根據資料早在雍正9年(1731)設立八里坌巡檢司,乾隆二年(1737)八里坌建城。顯然這時八里坌已經是一個有明確標的物的地名。和現在當地人稱的八里坌(僅在渡船頭)意思不同,會做這樣子的比較,主要的原因是地名的位置有所改變,因為我們現在當地人稱的土名「街仔」,在現在的渡船頭,還有頂街、下街之稱。所以認定八里坌街就在今渡船頭。

不過在稍早之前,我在上課的時候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渡船頭這個地方在日治時期只有幾間房子而已,要稱為街勉強可以,可是早在乾隆7年的八里坌街就要有相當的規模顯然不太可能,所以那時候我會直接認為那是筆誤。又根據《重修台灣府志》的內文「八里坌街在上淡水」,八里坌街指的是淡水那邊,雖然這也有可能,如果是淡水直接稱淡水街或滬尾街就好了。差別在哪裡呢?在《重修台灣府志》卷五/城池

淡水城:在淡水八里坌山北腳下。紅毛時建。雍正二年,奉文設東、西大門二,南、北小門二。北路盡區。

「在淡水八里坌山北腳下」指的是八里坌城。後面紅毛時建…描述的是紅毛城。俗稱的淡水城。

八里坌城建立在乾隆二年,這本書是乾隆七年出版,很顯然當時的八里坌城雖然是建好了,可能還不是一個正式的地標名稱,因此和淡水的紅毛城混在一起。我們現在在來看「八里坌街在上淡水」,寫上淡水表示作者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在八里坌還是在淡水,所以乾脆寫一個上淡水,這樣子就沒有問題了。所以說八里坌街就是八里坌城裡面的那一條街。最後是在道光台灣輿圖裏直接標示八里坌街在挖子尾與道坑汛之間。

我們用八里坌城的建城本質來看,或許就可以推定八里坌街指的是在八里坌城裡面的街市才對,我們已經知道八里坌城確切的位置,在今八里國小和中山路前面,這部分基本上沒問題,而八里坌街是現在八里國小的前面中山路。可以想像的到八里坌街是一條商店街,用「十三行」稱呼應該是最貼切地代稱,當然不見得是剛好十三間店面。十三行名稱起始於康熙年間的廣州,今日地名還在,那是清朝政府為因應開港的對外貿易政策,而創立的一個龐大的貿易經濟體系名稱,被引用到台灣也是可以理解,十三行不是專有名詞,今日宜蘭頭城商店街也有稱做十三行。當然在這裡因為挖掘出史前遺址定名為十三行遺址而聲名大噪,之後的十三行博物館也設在這裡。

用八里坌城的八里坌街推定十三行地名的由來,這是其中的一個選項。另外還有一個推定那是根據開墾土地的地貌而命名,例如十八埒、九稜園甚至於十三佃等,所以十三行也有可能是根據田園地貌而產生的地名。又根據康耕宗老師的田調資料有一位楊萬福先生的祖先曾經在大罟港的十三行倉庫工作。在此並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