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仔內:中華路一段81巷內約200公尺聚落。可通西龍岩。
圍仔內福德祠:南福德祠。相傳土地公神像是來自石門的咾咕石。
圍仔內老宅:中華路一段81巷17弄內雙護龍宅邸。
圍仔內(旺堀?):湧泉,洗衣窟、山橄欖(大葉欖仁)、有應公。
大坌坑遺址:中華路一段309巷內
水頭:中華路一段309巷進入舊聚落,為噶瑪蘭坑溪源頭
噶瑪蘭:地名發音最接近的是出自荷蘭時代「Cabolangers」,跟宜蘭的「噶瑪蘭」是兩回事。
1656年7月21日
不久以前,Tockudekol社的人,用欺詐的手段在八里坌(Perragon)社裡(這也是反叛的村社)造成內訌,使該社所有的成人壯士都被打死,只有5、6個逃走的倖免於難。那些(迄今反叛的)噶瑪蘭人(Cabolangers),現在以三個村社的名義自動自發來歸順公司了,這些村社的老會長們還爲了Van den Eynde閣下的去世,前來雞籠誌哀。
Cabolangers(嘎波藍格斯)跟宜蘭的「噶瑪蘭」是兩回事。
Perragon (佩拉棍) 被翻譯成八里坌社。老幹、荖阡。
Tockudekol(托克德科爾) 後瓏社
Paragon(佩拉棍),Perkoutsie(佩爾庫齊)(南崁)和Mattata(馬塔塔)(坑仔)
張建隆《西荷時期淡水:史料匯編》P-306
大坌坑遺址
大坌坑遺址包含多層的史前文化層;除了屬於最下層的大坌坑文化以外,中間有圓山文化層、植物園文化層,最上面則是為十三行文化層。這表示在上述不同時代階段,都有人類曾經在此居住。
2006年5月1日,大坌坑遺址由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國定遺址。面積13公頃。
噶瑪蘭坑:
道光八年稱「蛤仔蘭坑」。西龍巖碑紀,同治甲子年(1764)「𤩲瑪蘭坑」。1921日治地形圖標示𤩲瑪蘭。常見的古文書「噶瑪蘭坑」。亦有記為「蛤仔爛坑」
「噶瑪蘭坑」作為在地人使用於契約文書的地名,可晚至1933 年(昭和8 年)立契人為李統的贌耕契約。此時,已紀錄為「噶瑪蘭坑」。應該是受到日治時期地名漢字書寫標準化的影響。
噶瑪蘭坑湧泉:位在北50線2.5公里處。湧泉是八里早期灌溉以及飲用水的主要來源,整個觀音山地區山路地帶都有湧泉,有的現在還可以看的見有的已經乾涸了。噶瑪蘭坑湧泉應該是八里地區最大的出水口,以前是整個噶瑪蘭坑和大崁里、埤頭里的灌溉用水來源,現在山下地方有許多的工廠都會利用這個湧泉水作為工業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