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水車系列-埔頭里的水車發電與碾米
(一) 電力先驅謝朝明先生與小基隆電氣利用組合
今長勤街與中山路一段的交叉口,在日據時代有一位謝朝明先生,興建一座水車用來碾米,同時還成立一間小基隆電氣利用組合,買了一台發電機,賣電給中山路一段古井頭附近的住戶和商家也是三芝最早的用電人家。
據史料所載,台灣最早使用電力,肇始於1898年日本殖民政府於台北城內設鴉片工廠裝置之直流發電機以供照明之用。
翻開電力史,可知1903年台灣總督府設立台北電氣作業所,並於今日新店地區設水力發電廠,兩年後對台北供電。翌年延伸到基隆,1909年高雄、台南開始供電,1911年台中、彰化供電。而1911年時,新竹、嘉義、桃園、宜蘭東部海岸等各地概由地方共十一家民營電廠供電。而台電前身之壟斷性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之成立,則源於1918年之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計劃。
又從1911-1944年之間的資料得知,當時的民營電業依地區分為
(一)西部民營電力島—含13間電氣會社
(二) 東部民營電力島—含10間電氣會社
(三) 迷你型電氣小嶼—含3間電氣會社。
這三間就是(1)小基隆電氣利用組合(2)關子嶺電氣利用組合(3)太平山共同自家用組合。
小基隆電氣利用組合使用的水車,為日本製四馬力動力水車,牽引的發電機為三馬力發電機,可發電供給115盞電燈用。
我們不太清楚小基隆電氣利用組合,是否營運如預期的好,僅管用水車發的電既不多也不穩定,然而1928年小基隆電氣利用組合的成立,除了在臺灣電力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之外,一方面正式帶領三芝進入現代文明的領域,卻是不爭的事實。
光復後做為茶工廠的部分動力。
(二)張弓長碾米廠
在中山路1段88巷3-11號,有一位「碨米龍」光復後開一間碾米廠初期因為電力不足,也是用水車作動力。「碨米龍」就是「張弓長」,曾經擔任過鄉長。
當年碨米的費用是每百斤論計,至於多少錢則沒有印象了。
碨米的水車在7-9號的後面水溝上面,11號是粗糠間,水車的軸心穿過牆壁到土壟間(3-9號),再利用皮帶帶動碨米的設備。至於如何控制水車,則是在水圳和水車之間加一塊板子,只要利用繩子在屋內拉,就可以控制了。
現在的3-11號,是後來結束營業後,才分割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