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網路與圖書館的在地知識專區

 認識三芝--網路與圖書館的在地知識專區


有關於在的知識專區在圖書館裡面設立的構想,說起來話長,不過這是一段很特別的經歷,那是在幾年前萬金石社大萬里有課,雖然當時上課的節數不多,可是我要做的田野調查卻非常非常的多。這個時候唯一的方式就是趁著當天上課的時候,去萬里做田野調查,當然常常是中午休息的時候,就想到要去圖書館,萬里圖書館被包裝成一間很漂亮的圖書館,說真的也是不錯,沙發啦!

記得有一次要去圖書館找萬里鄉志,結果怎麼找都找不到,因為不知道被放到哪裡去了,當然電腦裡面的記錄顯示,鄉志還在圖書館裡面,沒有被借出去。所以我那個時候的想法是這些很重要的參考資料,不是因為我要上課而存在,是要提供給在地人最簡單的認識當地的一種方式。開始思考著是不是要設立一個在地的知識專區,當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只要有機會就跟市政府提出來或者是和市議員提出這個構想,真正落實的是向鄭宇恩議員提出構想之後,她也很認真的向三芝圖書館提出這個構想,話說回來,畢竟公部門不是像一般的事務,想到可以做的事情,就可以馬上去做。那時候想不急,反正一年、兩年、三年總有一天會做。

我們對圖書館的認知,一直都停留在一大堆書籍存放的地方,因為名稱就叫做圖書館,事實上圖書館是一個很典型的在地文化中心,裡面放的資料應該跟在地有密切的關係為主。可是我們都一直認為只要把書籍放在那裡填滿,就可以進去看書吸收知識,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地方也會創造自己的知識。尤其是現在的知識傳遞吸收,已經不是圖書館所能夠想像的,因此如何做轉變其實也是因應現在的需求,這個轉變將來會是這個地方永久的在地知識保留區。

在地知識專區不一定是在地產業或者是傳統文化信仰的呈現,還有一樣工作那就是如何保存在地人所生產的文資,例如藝術家在當地居住的時候的創作作品,甚至於當地的人,都可以運用他們自己的人生經驗或喜好,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又如只要你願意,可以自己寫一本書、一篇文章,影印也好、出版也好就放在這個地方,這些文資的累積越多,代表這個地方的文化厚度越高。

在地產業或者是傳統文化信仰的呈現是個引子,這裡才是在地知識的開始。

地方知識專區的設立不是只有硬體的部分,事實上整個圖書館內部管理的細節規定是有需要做調整的。例如要收集什麼樣的書籍,甚至於這些書籍如果不是透過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可能是心得等,要不要收集,這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尤其是對地方學而言,鼓勵在地人以各種方式表現得的文書資料、影片、相片,要如何放在這裡做保存其實是需要做一些完整的通盤考量。

資料的來源除了社會人士之外,有許多是當地的區公所或者是學校,以及一些私人的撰寫資料,如何變成法制化的收藏是要克服的。文書資料的來源除了社會人士之外,有許多是當地的區公所或者是學校,以及一些私人的撰寫資料,如何變成法制化的收藏,這是軟體的部分要克服的。

還有例如圖書館裡面的工作人員是不是能夠克服這些工作,還是需要再召集一些志工作這一方面的工作,看來志工是很重要的一環,而且這需要非常的專業,因為透過志工具收集資料,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此外如果有跟當地有關係的新書籍如何購入等。

較狹義的思考方向,指的是這些資料和當地有關,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偏鄉的地方感如何建立,可能還要再思考在地人所創作,但是不見得跟當地有關的文物等等,這群人越多,代表這個地方的人文素質也會跟著提高,應該說收集的越多越好。

2018年我的部落格有寫到相關的構想

地方學的核心價值;推動村史運動,由居民書寫歷史。

這已經是5年前的事了,當時似乎沒有刻意的去想地方知識的的問題,書寫村史並不是那麼簡單,可是有許多人他們所留下來的,重要性有如村史一般。從實際的需求而言,村史只不過是地方知識的一部分,還有更多的地方知識有待整理和保存。


最近這幾年開始思考如何幫忙圖書館設立在地知識專區。

部落格的在地知識專區

這是一個思考角度的改變,在以前我們都認為地方學這個概念,是在一個固定的區域裡面做文史這一方面的紀錄,文史紀錄是有需要時時記錄的,內容卻是非常的廣泛,所以要有人做田調才有可能,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部落格的使用,其實就是一個地方的人文紀錄或許比較容易實行,因為一個地方不見得是歷史,生態環境等等都是必要去紀錄的,同時我也覺得以一個鄉、鎮、區的角度來看不夠用,至少比較大的範圍跨行政區域或許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對整體人文、生態環境的觀察絕對不是一個行政區域所能夠涵蓋的。

不久前,我一直認為可以在現在的圖書館成立一個在地知識專區以收集在地知識為主,這是回到所謂文書資料保存的角度以現代人的思維,部落格更實用,而且我只要用手機拍一下所所有相關的文書資料,就可以放在網路上,這是傳統圖書館沒辦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