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八里課程-渡船頭行程2024-09-15

八里課程-渡船頭行程-2024-09-15

林一宏    文化、資產、八里坌
https://blog.xuite.net/evanhoe/balihun
北臺灣最大的垃圾焚化廠、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卻也有北臺灣唯一的考古博物館、以及聲名遠播的八里左岸
西班牙、荷蘭
八里坌
在西、荷文獻中曾出現的Prarihoon、Parihoon、Parrigon、Parichon、Pariën等社名,指的都是八里坌社;另外從「Prarihoon 一名 Sipandan社」這句話,則可以確定 Kipadan、Sipandan 、 Camaco所指的也是八里坌社。而Tapiën 則是指大坌坑社。換言之,在西荷時期八里坌至少有2個原住民部落,分別是壯丁數30人的八里坌社,以及壯丁數80人的大坌坑社。
八里坌堡:包含整個林口台地,桃園龜山
觀音山-觀音信仰
觀音坑,開台凌雲寺。
三分像七分靠想像


歷史與地名--公車站牌
八里坌是地名渡船頭是稱呼

1683領臺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開始派水師至淡水河口執行海防。(淡水河右岸?)
1684-八里坌社

1697年:郁永和。《裨海紀遊》「至八里分社,有江水為阻,即淡水也。」
1709年:陳國起墾戶請墾八里。在陳賴章古文書裡。
1711年:康熙五十年,設立八里坌汛。(淡水河左岸)(氣候、行政路線、監視哨)
1717年:《諸羅縣志》〈番俗〉:「八里岔社舊在淡水港西南之長豆溪;荷蘭時(1655-57)後壟番殲之,幾無遺種,乃移社港之東北。吞霄以上諸番,後壟最悍。」-長坑里與荖阡理由來。
1724年:(雍正2年)當時北臺灣層級最高的軍事單位淡水營,由淡水移駐八里坌,此地一躍成為軍事重鎮。(還教中心)
1731年:雍正九年,設立八里坌巡檢,首任巡檢是魯浩,是當時北台灣最大的文官,管轄的地區包括整個大台北以及基隆一帶,台灣北路營淡水營的守備缺又調升一級為都司缺。
1735年:雍正13年郭宗嘏墾淡水,墾號「施茂」。
1737年:乾隆二年,八里坌建城。在八里國小。八里坌莊民,構築了一座土牆城堡,將巡檢的辦公廳舍圍起來,作為巡檢的駐在地。
1742年:八里坌街
1750年:乾隆十五年,因風災造成巡檢署房屋損壞,八里坌巡檢遷移到新莊公館,此土城便逐漸荒廢,到清末僅存殘蹟。
1760年:開台天后宮。「街仔媽」。1927年重建。

1783年:郭宗嘏墓。市定古蹟。櫃臺石雕主題依中、左、右順序,分別為回首麒麟(送子)、松鶴(延齡)、竹鹿(得祿)。石材為本地出產之觀音山 石。郭宗嘏為台北盆地 開發史上之關鍵人物,開墾新莊地區、捐建明志書院。
1796年:大眾廟柱(1737年)與道光年間同歸墓(1727年)的思考問題。既然有大眾廟、為何有同歸墓。地獄公、1974保生大帝、先賢祠、1980馬使爺、問事大眾爺。農五月初一。

1864年:西龍岩立碑年代最早為1864(同治3)年。傳說乾隆年間。1903年:(癸卯)西龍岩柱子。1924年:(甲子)桌子,宮前町中山北路二段。
1904年:台灣堡圖,八里坌堡範圍包括八里、林口台地、最遠到桃園龜山附近。

大眾爺廟


道光  同歸墓


開臺天后宮








萬海的故事
張火廣(惠安師傅/-張木成/淡水祖師廟,三芝福成宮)、辛阿救(新竹城隍廟)。石碑。許丙,板橋林家大掌櫃、捐龍柱。登報募款。

許丙捐獻石龍柱


石雕名稱






觀音山石的硬度不如大陸的玉昌湖青斗石,然而卻有著他的特性。綿、Q、韌性。
學名兩輝安山岩
第一、顏色均勻,沒有黑色結晶雜質,不會太白也不會太黑,如此一來所雕刻的人像、神獸等都有著獨特的樸實感。
第二、硬度雖然不是很硬但是卻有獨特的韌性( 綿Q),可以按照師父的施力大小方向決定雕刻出來的角度與 大小,把不需要的地方很安全的去掉。
第三、觀音山石的石層厚度很厚,同一個顏色的石材足夠來刻一間廟宇所需要的量。
第四、觀音山石的毛細孔大。
第五、厚度約40公尺。產量大。
第六、耐酸。溫泉區用。

兩輝安山岩是大屯山山區常見的火成岩,但不是只有觀音山才有,整個大屯山系甚至於到金瓜石的基隆山基本上都是相同的火成岩材質,三芝也有非常的多硬度也夠顏色也好 然而就是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和現在八里觀音山一樣的石層,雖然有很多大型石塊然而卻因為顏色落差太大,沒有辦法做大型工程所需要的食材 這也是現在觀音山石的特色另外觀山石已經禁採,因此這種石材將來也就不會再出現了。

石雕特色。
至於打細石的工作步驟如下:原石打平直或圓→安置(頭手)→棄土(一般石匠)→鑿型體(頭手)→粗磨(二手)→細部描繪佈局(頭手)→細磨(二手)→開尪仔臉(頭手)→完成→安裝。(蘇秋金)



1870年石碑  八里坌社土目。



渡船頭-軍事坑道




郭宗嘏佳城



西龍岩




觀音信仰。初建立碑於清代同治 3 年(1864)。明治 36 年(1903)。民國 41 年(1952)。現況民國90年重建。


奪產事件


日治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