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地方學系列之認識三芝課程理念


認識三芝-地方學系列之認識三芝課程理念
根據經驗,以地方學的角度而言,學員認識地方的方式,應採生活化的模式,最貼近也感受最深,從田野調查收集到的資料,經過分類、比較、求證再加入文獻資料等所得到的基礎內涵,最後轉成課程的論述,使的課程內容的深入多樣與宏觀視野也會逐漸增加,也更具彈性與紀錄的重要性。
目前課程編排內容的特色如下:
一、由近而遠,由三芝向外延伸到北海岸地區。
二、認識一個地方,就是沿公路走看哪到哪的解說方式,是最容易記得的。
三、由全球大環境到三芝在地的環境做比較可以尋找出差異性與獨特性。
尋找在地族群的特質,生活習慣的差別。
五、 地方信仰的形成與演變。
六、生物多樣性的特色。
七、現代生活文化。
都是學員最容易求得的學習目標。
教材的設計
又因為要因應新舊學員一起上課,因此教材的設計分成三個單元。
一、基礎認識課程
二、公路模式介紹
三、三芝專題介紹。
各單元內容如下:
一、基礎認識課程:
1、地理環境:基本觀念是;介紹三芝的地理狀況,內容包含火山歷史、地質、地形、氣候、水文、與生態環境等敘述。從田野調查的角度來看適度的擴大地理環境範圍,更有助解釋各地方的文史,如三芝、石門都可以單獨一個單元說明地理環境的特色,可是從人文的角度來看,三芝的一部分和石門的一部分反而更容易歸納成一個系統去認識。八里、金山和萬里也可適用如此觀點,這種觀念對田野調查幫助很大。
2、三芝文史介紹:三芝歷史、客家、番社、地名沿革。
三芝的歷史,基本上可區分為史前時代、西班牙、荷蘭人時代,清朝,日治時代到民國時代。從歷史的脈絡去介紹所發生的事情,這一部份沒有問題。客家人是三芝歷史裡面很重要的族群,因此閩西來的客家人,也可以因為客家人特有的生活習俗而單獨來介紹。番社是各個地方文史最有趣的一段歷史,每個地方文史都想認識番社,不過都一直的在想證明,哪些人是平埔族的後代,反而沒有辦法把他們當作生活在這裡的人來看,這樣子會產生很多誤解,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許多作番社研究的人,把自己的思考模式放進去,這樣子根本無法解釋生活在這裡的人是如何生活,反而是停留在番社是被壓迫的一群人。至於地名沿革的變化,可以從許多古文書裡面找到一些線索,古文書裡面的地名可以證明至少在那年代之前就已經在使用,如此一來可以減少許多現代人,因為不了解原由為何,以致於產生望文生義的說法出來。
3、傳統信仰:媽祖、土地公、鸞堂、大道公、有應公。
傳統信仰是各個地方的人文所產生,各地方因為族群的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生活經濟不同,信仰的神明自然也會有其特色。三芝最大的特色是有閩西客家人的信仰民主公王。也有通俗的土地公信仰(閩、客不同)。媽祖信仰(金面媽祖)以及和淡水息息相關的大道公信仰。獨立一格的是鸞堂信仰,就是所謂的恩主公信仰,影響所及不謂不大。至於有應公在三芝可能又牽涉到更大範圍,那就是在三芝、金山、石門的有應公其實包含許多以前在海邊沙灘上所拾獲得遺骸,那些遺骸相信就是我們所謂的番社原住民。
二、公路模式介紹:臺二線、101101甲、北7、北9、北11、北13、北14、北15、北18、菜公坑路、溪底路、田心子、市區等路線。
  用公路介紹地方最大的優點是脫離所謂的行政區域框架,對現代人來講行政區域已經因為交通工具的使用,不再顯得相對的重要性。反而是道路的擴充,讓每一條鄉道都更具有特色,因此在考量到三芝的外來新住民,他們想要認識三芝的時候最快的方式就是沿著道路去做解說,這種介紹的模式在鄉下地方非常的好用, 而且又可以清楚的標示標的物所在。

臺二線--國際級的古道北海岸的人文與生態公路

101--世界級的百拉卡公路

101--大屯山下的文史之旅

7、北9--文化歷史山丘連綿的茶香古道

11--八連溪的客家采風

13、北14-小基隆社與開墾者的天堂

15--台灣極北的山海公路

18--尋訪梯田溪谷遊蹤

市區--舊地重遊三芝老街散步

其他路段-菜公坑路、溪底路、田心子

  臺二線是北海岸交通的主要動脈,從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到基隆,臺二線直接影響到各地區的人文發展,尤其是日治時代公路的拓寬和交通工具的使用,讓北海岸的經濟發展有長足的改善。101線是淡水三芝的山線公路,在三芝的部分可以介紹福德里、店子里、興華里的人文發展。101甲線(百拉卡路)是從三芝北新庄,翻越大屯山脈接陽金公路的一條山區道路,以道路的長度而言不是很長,但是因為這是一條國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域裡面的道路,從地質、生態與歷史角度來看,都可以說是世界級的公路。北7(大湖路)和北9(海福路)線可以介紹錫板里、後厝里的發展過程。北11(德賢路)則是介紹八連溪的主要線路。北13(公王路)和北14(車新路)為三芝最早的開墾地區、新庄里和古庄里,因此留下來的歷史古蹟也相對的多。北15是三芝、石門共有的一條線路,主要介紹三芝的二坪頂和八連溪上游(15-1青山路)的山區那就是圓山里。北18(隆山路)路從三芝到橫山跨越茂長、橫山里這又是另一個生活族群不同的地區。另外還有一些單獨的線路如菜公坑,溪底、田心子這些都有自己獨特的區域發展模式。三芝市區,目前是三芝區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從清末到日治開始,一直就是三芝的經濟、政治、教育中心為典型以街廟為起始的發展模式。
二、三芝專題介紹:
三芝專題就是把田野調查的資料做一系列的分類,沒有特定的分類方式,只是把相同的主題放在一起,其中有一部份可以透過學術研究取得的資料就拿來使用,大部分都是當地的生活經驗所產生,從分類的角度上看分成生態類 人文類以及生活文化類別,這只是簡單的分類,對三芝的現有認識做一些紀錄而已,目前並沒有辦法涵蓋到所有的層面。
1生態類(藻礁、潮間帶生物、沙丘植物、石滬、牽罟漁業、三芝特用植物、國家公園、溪流)
三芝地區和北海岸各鄉鎮所有的生態系統雖然不盡相同,但是都有個共同的管理機構,那就是山區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海邊的北海岸觀音山風景區管理處,這兩個國家級的公園和風景區管理單位,各自有不同的使命任務,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為主,而北觀處則是以觀光休閒為發展重點,因此對生態保育的觀念截然不同, 不過我們還可以確定某些重點生態還是被保護的,藻礁是北海岸最重要的景觀特色,不只是存在年代的久遠與生長不易,也是近海漁業資源的重要一環,潮間帶是遊客可以盡自由進出的地方,所以兼顧到原來居民生活空間的利用,可以自由撿螺子、抓魚只要不違法使用不當手段都是可以的。沙丘植物是三芝的特色景觀之一,尤其是砂崙湖是目前北海岸唯一的原始沙丘地區,裡面的特有植物,相當珍貴。石滬在最多時期約有13個,目前僅剩一個所幸在2003年修復完整,至於牽罟(白沙灣)漁業目前還可以看到使用器具、漁船,因為漁業資源的衰竭,目前已無法行使作業。三芝特用植物,是指在農業社會因為農耕居住生活等需求而利用的一些特殊植物,不含藥用植物。至於溪流部分,三芝最主要的有八連溪大坑溪以及大屯溪上游,由於長年來的不注重生態保育和漫無目的地野溪整治,造成生態上的大改變,目前還有一些溪段具有野溪生態的模樣。
2人文類(廟宇、古道、老宅、石器時代、梯田、近代建築美學)
人文類是田野調查最容易取得的資料,除了某些特有的之外,大部分都可以和其他的地方共通,廟宇與老宅是最常見到的建築物,三芝的廟宇建築時間並不長,因此只可以做簡單的介紹,至於老宅是可以從三芝許多地方看到北海岸建築使用石材上的特色。古道是人們生活的領域通道,有一些還在使用部分已經荒廢。另外又把以前用石頭製造的各項器具或是建築上的應用,歸類成石器時代。梯田是北海岸山區的特色,這可以單獨研究。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現代建築、公共藝術的美學觀,那是因應近年興建許多大型建築,以欣賞角度來做歸類整理。
3生活文化(美食、經濟作物、社區營造、觀光等)
生活文化包含食物、經濟作物等,近年來透過政府的政策而做的社區營造和農村再生,另外一方面則是因應經濟發展的觀光活動來討論。
現在的紀錄是未來的歷史
以上是目前所有課程內容的簡略介紹,在實際運用上還可以用到路上觀察學,和最近這幾年的新的事物影響學,地方特殊的美學,這都是可以透過研究其實際影響層面,未來這些都是可以形成一個單獨系統的課程,學員在與日俱新的現代,觀察是可變的,因此課程內容也應該要相對的融入這些新的領域。
在文化傳承方面,石門的謝金富用繪畫、三芝的黃青松以木雕的方式呈現出日治到五十年代的農村生活文化。
  例如金山老街、洋荳子、阿原肥皂、金山鴨肉、度咕屋、蹦火。三芝的異國料理、咖啡街、茭白筍、櫻花季、農夫市集、藝術村。石門肉粽、風藝術營區、嵩山社區。萬里溫泉街、萬里蟹、亞尼克、磺潭社區這些都是有影響的或許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研究影響層次。

觀光景點的興起,淺水灣、三芝名人文物館、麟山鼻、富貴角、老梅石槽、和昇會館、青山瀑布、跳石海岸、朱銘美術館、法鼓山、獅頭山、八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