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認識三芝-石滬與紮根文化

認識三芝-石滬
  今天應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的邀請,參加第三屆桃園石滬文化祭暨2017臺澎石滬論壇。我談的題目是介紹三芝石滬,與會的老師都是和愛鄉協會有合作過的老師,其中還有遠從澎湖來的澎湖科大專門研究石滬的李明儒老師。所以雖然說我是去介紹三芝的石滬,其實從與會各位老師的專題裡面學到的更多。
  這是一個企圖心很強的「社團」,當然凝聚力特別強和理事長的行事作風有絕對的關係。這個「社團」不是只有做石滬論壇,去年還舉辦過一次大型的地景文化節,從各個角度上來看這個社區有他們的文化厚度,可以了解的到每年有許多來自各地的社區、單位都會來這裡參觀 , 這些來參觀的社區、單位到底能夠學多少回去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最特別的是,這次的石滬論壇主辦單位是一個基層的協會,他們透過舉辦論壇透過石滬文化的議題,可以達到好幾個目的,第一凝結社區的向心力,第二保持石滬文化,第三透過論壇還可以達到推銷在地文化的目的,當然他們也希望經由專家學者的研究,輕易的可以取得在學術上研究石滬的領先地位。我無意於桃園市的企圖心和風格,不過這對於擅長中央集權的新北市來說,絕對是無從了解起的。今天下午碰到賴惠如老師,早上才參加淡江大學的淡水學研討會,顯然是一個很有心的老師。
  同一天有兩場性質相似的研討會,各自有自己的主題目標,最大的區別就是以學術研究為基礎和著重於社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差異。這種論壇最大的特色,就是參與的老師可以根據社區的需求,做更深入的田野調查,這些調查結果並不是用來作為學術發表用,而是作為社區紮根文化之基礎。另外一方面其他的老師也可以根據這些基礎資料,提出相對應的建議。例如中央大學黃志誠老師的新屋石滬地理資訊及其與潮汐之關係研究、萬能科技大學林文泉老師的石滬再發現與未來展望和三芝頗有淵源的國立藝大陳愷璜校長(三芝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對當地地景藝術的建議。陳愷璜校長介紹spiral jetty,是有點困難去理解,不過至少可以讓石滬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這是一隻彈塗魚,主體是一臺廢棄的腳踏車,永安漁港旁邊有一條綠色廊道,在以前是海防的戰備道,改成自行車道之後,業者引進四人乘的協力車。五顏六色的布,是附近一間工廠的下腳布,由社區的藝術總監一位退休的老師負責的。


體驗堆疊石滬,這是很奇特的一種經驗,也很療癒喔!


李明儒老師示範澎湖的石滬興建工法


石滬全景


要靠牡蠣的連結鞏固石滬,似乎有點困難



示範抓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