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大屯社

認識三芝--番社系列之大屯社






大屯社




大屯社相對應的史前遺址,最近的是在牛車寮所挖掘的遺址,稱作「土地公坑遺址」,因我習慣上是根據史前遺址的資料來判斷番社的由來。距離最接近只有1-2公里。

如果從考古遺址的特色分析,發現三芝地區能夠和這些近400-300年文化遺留接續的人群,從下表可得知
遺址名
行政區域
文化相
年代(BP
地理區
高度
(公尺)
田調遺骸分布
牛車寮(淺水灣)
後厝里
十三行文化
800-400
北海岸地區
5-10
淺水灣(牛車寮-錫板、海尾)遺址
番社後二鄰
新庄里
舊社(?)
400-300
北海岸地區
15
番社后八仙宮後面到社寮港之間

從現有的史前遺址資料可以發現在三芝的八連溪以東和以西,有兩個不同的文化特性,這和 17世紀初西班牙神父所寫的資料提到在淡水方面所講的語言和北海岸金山基隆一帶的語言不盡相同,最明顯的是在1735年的契約書中明白確定八連溪以東是小雞籠社的社地而以西是圭柔社的社地,圭柔社的範圍非常廣所以有四個土官,其中一位土官應該就是大屯社。

名稱最早出現的年代

大屯溪源自於大屯社社名,很早以前在荷蘭人佔領時期的戶口調查表,裡面就有大屯這個聚落的名稱。在1735年的契約書裡面,圭柔社賣掉了八連溪以西的土地,這些土地應該包含一部分在大屯社。根據現有可查資料顯示,常見說法是清朝後期大屯社因接納圭柔山、外北投社原住民的遷徙而改名為圭北屯社。不過根據田調資料顯示,外北投社、圭柔社,很早以前就因清政府的繁重的「番社業務」政策,造成番社負擔過重,此外追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社人已經離開原來居住地,且番社的番租收入減少,可是番社的一些業務還在,因此圭柔山、外北投、大屯三社合併稱「圭北屯社」,減輕番社業務。這也就是為何伊能嘉矩在做田野調查時只剩下圭北屯社,還有社人存在,應該不是前面所述兩個番社的社人搬到這裡。

1735年以後的契約書的分佈來看,大屯溪流域地契約書,幾乎都是在高處水圳不到之地,比較低的地方如大屯溪兩側並沒有發現契約書,這樣子可以分成兩部分來思考,第一是當初跟圭柔社買大部分土地的墾戶,似乎在這200多年來都移轉了。反而是 大屯社土地還留著,所以現在的大屯社人都還在,或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屯社處理土地的能力似乎比鄰近的番社強多了。





大屯社有潘、劉、李三姓。在路邊還可以看到刻著「屯社」的墓碑,表示大屯社還保有番社認同感。

伊能嘉矩的平埔族調查旅行心得。1897年一月一日下午隻身坐船到淡水。一月二日清晨出發。伊能嘉矩在離開淡水之後是沿著現在的淡金公路也就是臺二線走,他的調查資料裡面沒提到路怎麼走,最有可能的路是從淡水走到圭柔山庄,似乎沒做停留,從這裡以後翻過山崙走到現在淡水屯山里的番社,他提到經過興化店、灰窯子兩個村莊,不過他說這條路是彎彎曲曲,時往海時往山的方向,已經沒有辦法確認到底怎麼走。可以確定的是在日據時代初期,整個淡水到三芝地區許多可用的土地都已經開闢成稻田,所以他才會提到經過一戶漢人的家,可是因為男主人不在所以家裡的婦人就把門鎖起來不願意見他,讓他們進退維谷,他說碰到這種情形已經很多次了,所以他的心得是;第一 台灣現在的交通狀況。第二 漢人保守性格的真相仍然存留在鄉間僻地,凡是要在台灣觀風察俗的人,不應該忘記要深入鄉間探訪找出不為人所知的原貌。


我們好不容易來到大屯山下的大屯莊所謂大屯社的平埔蕃都在莊內,現在有1562人而已。「大屯社」原是漢人所命名,蕃社自稱「圭北屯社」大約100年前歸附清朝,遺老多半都已去世,所以知道歷史典故的老人一個也沒有, 我只在一兩戶人家看到就時獵鹿時使用的竹弓,社蕃中只流傳著,一個口碑說「我們族人以前獵鹿為生,歸附清朝之後專做農耕的工作」 大部分的社蕃都已經忘記自己的故有語言,只有一個61歲的老人他是社內年紀最大的,還記得一些蕃語
Aohu       Aopa  頭髮
Tsana  耳朵   Mata   眼睛
Arum  鼻子   Arivun  
Arei        Ahha  
Atten  腹部
大屯莊內的平埔番頭目是李連春,他是一個純樸的壯年頭目在訪談中我受到了他熱烈的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