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行程是參加士林社大呂理昌老師的課程,從劍潭捷運站出發到葫蘆堵三腳渡渡船頭,原本規劃去士林舊吊橋遺址,因為路線的關係就沒有去了,沿著基隆河右側走到百齡橋過百齡橋到毛少翁社史前遺址, 越過堤防社福宮,經過社子公園,社子國小,這裡以前稱做崙仔頂,再走天橋越過環河北路到淡水河邊,淡水河邊到洲美快速道路的左側,往焚化爐方向,中午本來預定在焚化爐午餐後來在洲美快速道路底下天橋用餐。
焚化爐坐電梯到116公尺處,這裡是個觀景台,視野良好,可以來這裡觀賞士林、北投、社子、七星山、大屯山、小坪頂、關渡平原等地的地理景觀, 是個值得去的地方,當然往下看可以看到舊雙溪口五分仔港、以及北投磺港。下午沿著堤防外經過五分溪磺溪進入唭哩岸,從大同公司旁,進入唭哩岸,會經過唭哩岸老街,八仙圳最後在慈生宮結束本日行程。
結束後被一群唭哩岸年輕人約去看他們的創作。這是在地年輕人和社區用詩和創作歌曲對故鄉感情的一種舒放。在創作裡面提到唭哩岸是「海岸」的意思,我當下就想太好了,有新的解釋。
不過我還是很有耐心的等我回家之後再上網查,唭哩岸的資料,結果發現很多人都用相同的解釋。甚至於還有看到有人把在挖掘唭哩岸石,發現裡面有貝殼化石,就當作這裡以前原來是海岸的證據,這裡的地質屬於木山層大約形成於2000多萬年前,連人類都沒有怎麼命名。
終於看到1654大臺北古地圖的原始解釋,如下。結果問題還是出在伊能嘉矩。他自己都說臺北的番語已經是死語,那麼番語代表的意思,自然無從考證起。以田野調查的態度而言,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是個準則啊。追根究柢是學者的研究態度,但也不用加入太多自己的想像吧。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oldmap/doc/Taipei/Taipei0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