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認識八里的大坌坑遺址

認識三芝-認識八里的大坌坑遺址
顯應萬善堂、聖公媽之位、大坌坑、萬善堂、𤩲瑪蘭坑、劉傳綢山界石、饒邑劉姓墓碑(道光年間)

從八里中華路一段309巷進來約100公尺可看見有一間鐵皮屋頂,裏面有兩間石造有應公廟,。顯應萬善堂建於大正乙丑年,聖公媽之位建於歲次丙子年,再進去可見一小水圳,水源豐富裡面有很多水管這些水管都是從山上引水下來的,這個地方就是稱做「𤩲瑪蘭坑」(1904年台灣堡圖)也有寫成「瑪蘭」,不過這個「𤩲瑪蘭」並不是宜蘭的原地名「噶瑪蘭」。按照台語發音稱作「狗--ㄌㄢˇ」我覺得比較像「溝仔內」。沿路可以看到許多小石塊作路基,那是當年作為打石場留下來的,不久可以看到小水溝,往上走不久就會看到路邊的國定遺址指示牌,沿著指示牌岔路進去就可以看到一間「萬善堂」,這裡就是大坌坑遺址的所在地。這間萬善堂比較特殊,是在這裡開墾或是興建墳墓挖掘到的不明遺骨,根據考證是山羌、豬、鹿、禽之類的骨頭。走到稜線的地方有一大石頭刻「劉傳綢山界石」、如果和萬善堂旁邊的「饒邑劉姓墓碑(道光年間)」做比對,可以用來判斷這裏以前是饒平劉姓客家人的開墾地的依據,老話一句,判斷歸判斷,先決條件是找到劉姓墳墓的後代做確認才是正確的田調方式,或是問在地人這座墳墓的年代(墓碑年代還不見的很準),看來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根據http://blog.xuite.net/evanhoe/balihun/6365962
林一宏老師的部落格   文化資產八里坌  八里坌的鬼祠(四):組合現象與個案
1996(民國85)年信眾再度出資興建「聖公媽」。聖公媽廟內並沒有收納骨骸,其祭祀對象應該是虛無飄渺的魂魄而非枯骨。



大坌坑遺址


訊塘埔、圓山、植物園等文化層





劉傳綢山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