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三芝氣候篇-從《台灣府志》中的台灣八景,看「下雪」
在清代,1696年(清康熙35年)的《台灣府志》中,就有台灣八景的描述。那時選出來的八景其中的「雞籠積雪」是最特殊的地方。
一般對「雞籠積雪」對照今日地名的描述是:雞籠位於昔日諸羅縣境,寒冬有可能下雪的地點有七星山與大屯山,以及下雪機會極小的雞籠山(今台北縣基隆山)、更不可能下雪大雞籠嶼(今基隆市和平島)等不同說法,亦有可能純為文人想像而無實景。
在明末(17世紀初)雞籠指的是今淡水到基隆之間的北海岸,17世紀末雖然雞籠和淡水各自有其港口名稱,不過我們可以想像,不管是七星山或大屯山,在民國80年代以前,即使山上下雪也不是件稀罕的事,以從大陸來的人而言,更不稀奇。不過如果是平地下雪,那可真是罕見了。原來在16世紀到18世紀,甚至到19世紀中期的三百多年當中,全球進入一個小冰河時期,這時候溫度降低,平地下雪似乎很常見。所以才有「雞籠積雪」這個名勝出現。
以下(摘自徐麗霞:臺灣清代八景的權力結構與回歸意涵──以「臺灣府八景」為例)
乾、嘉年間,臺灣北部不斷拓墾;道、咸年間,轉進文教社會,各地八景猶如雨後春筍,蔚為大觀。到了同治 9 年(1870年)陳培桂《淡水廳志》記載了北臺灣:「全淡八景」、「塹南八景」、「雞籠八景」、「淡水內八景」、「淡水外八景」共五組八景。
全淡八景:指峰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
吐墨、劍潭幻影、關渡劃流。
塹南八景:鳳崎遠眺、金門晚渡、北線聽濤、船港漁燈、衡嶺曉烟、香山
夕照、隙溪墨水、五指連雲。
雞籠八景:鱟嶼凝烟、社寮曉日、海門澄清、杙峰聳翠、奎山聚雨、毬嶺
市雲、峰頂觀瀑、仚洞聽潮。
淡水內八景:坌嶺吐霧、戍臺夕陽、淡江吼濤、關渡分潮、屯山積雪、蘆
洲泛月、劍潭夜光、峰峙灘音。
淡水外八景:羅漢朝佛、半月沈江、龍目甘泉、馬鋉番房、峰溪石壁、海
岸石門、石屏錦鱗、燭臺雙峙。
全淡八景:是說雞籠嶼下雪?還是文人的想像居多?。在同時間的雞籠八景:杙峰聳翠。這裡的杙峰聳翠是指基隆嶼,可是不下雪了。這是很奇怪的事,全淡八景指的是新竹以北的各地名勝,這裡的雞籠則是指現在基隆市,同時間似乎是看法不同。
反而是淡水內八景:屯山積雪一直流傳到現在,卻也不容易看到了,因為到了21世紀大屯山幾乎不下雪了。如-2013年薪北市淡水區選出的新八景
埔頂攬勝 大屯飛翠 沙崙看海 水岸畫影
紅樹傍橋 觀音水月 滬街訪古 河口霞天
2014年1月美國東部急凍,科學家說這是「北極旋渦」減弱的原因,造成北極的冷空氣往低緯度吹的一種瞬間低溫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