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三芝的香菇

認識三芝--三芝的香菇
香菇(學名:Lentinus edodes),又名香蕈 、椎茸,是一種食用真菌。
一般食用的部份為香菇子實體,摘下來的「生香菇」經乾燥脫水即成所謂的「香菇」。
現在台灣生產的香菇有段木與太空包兩種。太空包因為腳長,都會剪腳,這是最容易分辨的方法。

遽聞中國早在漢朝就有人工栽培的記載,在宋朝有僧人用木耳搗爛,敷在樹皮上的簡易無性繁殖法。有可能也會用在香菇上。在臺灣,日本人於1909年在埔里以人工椴木法種植成功,至1970年發展以太空包種植。根據紀錄日本在378年前就有人工栽培的記錄,但這僅是將椴木放置在有香菇生長的森林中,讓香菇自然產生的孢子掉落在椴木上生長。這種成功率似乎太低了,因為野生香菇很少見,我僅在二坪頂和陽明山見過,在中央山脈可能會比較常見。

在台灣早期香菇菌種場的原種都來自日本,用溫度區分低、中、高溫種,由於三芝山區溫度平均約在10-20之間,適合種植中、高溫種。

香菇的人工栽培最初於1942年由日本人森喜作博士研究成功於製成所謂「種駒」(たねごま,象棋棋子狀菌種)而開始這種種植法。這是將適合香菇種植的木材切成如棋子大小,接種純粹培養的菇菌絲後,讓其在適溫下培養,長滿菌絲的種駒木片,做為種菌。之後在段木上鑚一樣直徑、厚度的孔,再將此種駒塞入此洞。然後,將此段木放在森林裡,過ㄧ個夏天就可長出香菇。
另外一種就是所謂的「鋸木屑」,這是台灣地區的種菌培養方式。最早期菌種場用的鋸木屑是大型木料加工廠,切割原木的屑屑,由於原木樹種、來源(進口柳安等)不同,這些屑料要先放在廣場發酵3-6個月、自然除去雜質,方可使用。因為三芝種香菇的時間在每年十月天氣變冷時就可以種在段木上,所以在每年7-8月開始生產菌種,過程為裝罐、殺菌、接種、培養、篩選。經過2-3個月剛好十月可以用。至於其它高山地區菌種場會更早接種,給他們用。
民國六十年代的菌種多是綠色玻璃瓶裝,容量約1000cc,因此我們都用瓶來計算種植數量的多少。民國七十五年以後則改塑膠瓶,容量加倍,還是用瓶計算。

段木香菇的種類有:杜英、楓樹、柯仔、九櫕、黃杞、石斗。早年中央山脈裡面鋸的原木稱作「林班材」,質地堅硬產量高。一般淺山材略遜一籌。
段木直徑約20-30cm、長度1-1.2m最好
段木鑚孔;直徑6分,深度1寸2到1寸半。孔距;直向15-25cm,橫向3-5cm。
電鑽:一般電鑽-木工用高速電鑽改裝-專門電鑽。
種菌方式:手工剝、拇指壓-木棒擠壓-漏斗-電動種菌機
封口:樹杞皮、臘加柏油、現在不封口
堆置:平放或立放,包帆布,防雨、保溫
分置:合掌式
換頭:段木香菇要上下換頭,增加菌絲生長速度。

花菇:香菇生長期間因濕度降低造成表皮亀裂,不規則的花紋稱做花菇。

種植香菇需要大量木材,非常不符經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