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小雞籠社之探討


認識三芝---小雞籠社之探討
小雞籠社的範圍
小雞籠社的名稱與居住地的範圍,卻因目前學者所研究之結果而有顯著之不同,因此在未有直接之證據之前,茲將各種說法列舉如下以供參考。


小雞籠社社址:
村落名
伊能嘉矩(1897
安倍明義(1938
洪敏麟(1984
翁佳音(1998
溫鎮華(1999
詹素娟,張素玢(2001   
小雞籠社在老梅
1938年考察,在淡水郡三芝庄小基隆庄內
在三芝鄉的八賢、埔坪、
埔頭、
古庄、
新庄、
茂長、
大坑、
橫山及
二坪頂一部分。

認為小雞籠社的社址在三芝鄉的錫板。(1654大台北古地圖 )        
在三芝鄉舊庄,蕃社后一帶。該社北至石門鄉阿里磅(乾華村)與金包里社為鄰,南約在八連溪與大屯山社為鄰
Caeherlack/
Kaggilachchinaer相鄰可能位置為三芝鄉錫板、海尾一帶。
(荷蘭戶口調查表)


平埔族:日據昭和十年(1935年)六月四日台灣總督府公佈「戶口調查規定」,改稱生番、熟番為高砂族、平埔族,平埔族族名才正式產生。
小雞籠社是誰?:
(一)一般而言從文字上解讀,「小雞籠社」的「雞籠」源自於「Ketagalan」後面的「˙˙galan」的兩個音節或者是「Ke..lan」。因此就有「大雞籠」、「小雞籠」屬同一族稱關係的說法。可是「Ketagalan」出現的時間在日據時代,可是「小雞籠」出現的時間比「Ketagalan」足足早了兩百多年,如果說是大雞籠社也源自於此,就更扯了,四百年前就有「雞籠」這個地名了。這種說法不足以採信。以地理位置而言:「大雞籠社」和「小雞籠社」距離甚遠且中間還有一個「金包裡社」兩社之間有著密切的存在關係?還是只是有著相同「發音」的「社名」所以用「大雞籠」、「小雞籠」來區分?都是有待思考的


(二)1654年大台北古地圖的「Kaggilach」和1655年『荷蘭戶口表』:Caeherlack可能是「小雞籠社」。
(三)1697年『裨海紀遊』  「小雞籠社」。
(四)1721年『台海使槎錄』  「小雞籠社」。
史前時代誰住在這裡?
如果從考古遺址的特色分析,發現三芝地區能夠和這些近400-300年文化遺留接續的人群到底是誰?從下表可得知
遺址名
行政區域
文化相
年代(BP
地理區
高度
(公尺)
田調遺骸分布
淺水灣(牛車寮)
後厝村
十三行文化
800-400
北海岸地區
5-10
淺水灣(牛車寮-錫板、海尾)遺址
番社後二鄰
新庄村
舊社(?)
400-300
北海岸地區
15
番社后八仙宮後面到社寮港之間

另外可從劉益昌,詹素娟、張素玢的文獻中,發現從史前遺址內容可以看出住在三芝有兩個不同屬性人群:
以人群與考古遺址的角度:三芝與石門位於馬賽人的(舊社文化類型)與圭柔人(埤島橋文化類型)之間。雖然有一些疑似舊社文化類的遺存但缺乏足夠的資料說明這塊地區的文化屬性,或許三芝一帶有可能既屬舊社文化範疇,同時又是分佈界線的所在。
這表示在小雞籠社成為社之前,確實有兩群人住在三芝鄉內。這在1735年的契約書中可以得到證實。可是在小雞籠社成社之前呢?

相對應於遺址附近的番社
淺水灣(牛車寮-錫板、海尾)遺址
大屯社(1.5公里)
大屯溪流域
大屯
淡水第五公墓
番社後遺址
小雞籠社(1.5公里)
八連溪流域
大龍峒
三芝第二公墓
接下來是他們為何要離開海邊往內陸遷移?什麼時候的事情?
或許1632Jacinto Esquival神父報告可以提供一個可能的理由
Taparri到淡水之間,有二到三個Taparri居住點(poblacion)。將那裡的沙巴里人遷移至海灣,與現住在此的沙巴里人合併成一個聚落,這移往他處與別的原住民居住將是合宜的,因為雖然他們沒有對沿著海灘往來兩地駐紮的西班牙人造成傷害,但是有充分的理由支持我們如此對待他們,因為他們曾搶奪若干往來海岸線上的舢舨‧而在那裡殺害了二十或三十個以上的西班牙人。如同今年所發生的是一般,一艘前往馬尼拉的柬埔寨(Camboja)中式帆船(junco)在該地擱淺受損而遭他們掠奪。因此我們再次前往該地燒毀他們的村落,但是他們又再重建。
而最晚在
1642年荷蘭優司特‧戴‧弘特(Joost De Hont) 「從淡水林子到雞籠的報告」(Rapport van Joost de Hont vanwegn den wegh van hier near Quelangh over landt te gaen,hoe deselve heft bevonden)
十一月二十一日與淡水林子番人三哥(Samco) 出發。,途經有四條支流匯合於一溪的田野,路況良好。八點抵達一處沙灘(註洲子灣),沿沙灘而行,沿途看到許多小溪。我們來到了去年步兵千總楊(jan),率領二中隊休息的地方,此處有一伸出的岬角(麟山鼻),並有一小片的沙灘,溪流從此流出(大坑溪)。我們再稍往前行,來到一條溪邊有六間獵屋的地方,該地叫做Ero(下員坑溪)。從這裡再往前走就是一條滿佈石礫與礁石的險惡之路。晚間我們夜宿於一間叫做Malleymey 的小獵屋裡。」。
當中沒有提到原住民聚落,可以發現沿海已經沒有原住民村落的跡象。
可是在1654大台北古地圖和荷蘭戶口調查表卻發現類似的番社名。
登上舞台的「Kaggilach」:
Kaggilach」是發音最接近「雞籠、圭籠」的一個名字
(一﹚1654大台北古地圖,看到淡水和三芝的領域內有編號34號「Rapan 」,41的「Kaggilach」和42的「Sinack」,如果相對於1697年的『裨海紀遊』郁永和提到的番社有外北頭、雞洲山、大洞山、小雞籠。Rapan 」就是外北頭,Sinack」是雞洲山,至於Kaggilach」是小雞籠 。雖然在地圖上缺大洞山 (大屯社)!同年卻出現在1654年的荷蘭戶口調查表裏面「Toetona


()我們把一六四七年至一六五五年戶口表中的林子(Chinaer)、KypabeCackerlack,以及Toetona的戶口數整理如下表:



   
一六四七年
一六四八年
一六五○年
一六五四年
一六五五年
林子社
Chinaer
294 (80)
280 (84)
160 (40)
130 (30)
81 (22)
KypabeCackerlack
──
──
K 193 (50)
K 153 (31)
C 95 (25)
Toetona
──
──
──
82 (24)
77 (23)







1647-1655戶口調查表可以知道「Kaggilach KypabeCackerlack」是新成立的社,而且是同一個社。

  如果加上外北頭,當年郁永和提到的四個番社都有了。不過前提是林子社就是後來的圭柔社才能成立!這已經有人證實了。
也就是說當時淡水,三芝,石門一帶(沿海)有許多的村落(部落)。可能是當荷蘭人初與他們接觸時把非常大的地區列為「Chinaer」,後來才發現這麼多的村落,並不見的是同一個「文化屬性」的「社」。
但是原因尚有可能是(1)荷蘭人在對各社,政治或經濟利益的政策需求,甚至於彼此之間的友好程度,都有可能造成新社的成立。(2)某些村落本來就有互相居住的關係(姻親,風俗,地理環境等)。
  根據田野調查三芝海邊有挖到骨骸的紀錄。分為三區(1)後厝村的牛車寮(11橋到北海大廈之間)(2)北勢子-錫板-海尾之間(大家好加油站後面)(3)新庄村的番社后八仙宮後面到社寮港之間的沙地。從以上的推論初成立的1650年的「Kypabe應該在今北勢子-錫板之間?,這是史前遺址唯一存留下來的番社地名,此時範圍甚至於住在番社后-社寮港的另一群人都含在內。至於在錫板和番社后之間的「車路崎」舊稱「圭籠」,這是最接近「Kaggilach」發音,也是唯一所留下來的地名,唯獨無法判斷Kaggilach」社人當初是否真的住這裡,因為附近沒聽說過有挖到骨骸的紀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現在的現在的八連溪、大坑溪下游的沖積平原是Kaggilach」社人居住的地區。
  現在回過來看「Kaggilach」這的名稱,這是由土目的名字當社名使用(翁佳音1654大台北古地圖41Kaggilach注釋)。而且多次在清朝時期出現在小雞籠社的古文書中出現,類似的發音人名「己力」,不僅如此整個北海岸,尤其是大雞籠社也有相同的人名。相同的發音和文字代表彼此之間也絕對的關連性,至少是相同的語言和命名系統,大雞籠社和小雞籠社相同的名字出現的最多。至於有把「Kaggilach」定名為圭柔社,如果說圭柔和圭籠(雞籠)發音接近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他們也會說通用的Bassay語。
  然而在1696年(康熙51年)「稗海紀遊」的「小雞籠社」,則是代表住在這裡的平埔族人已經開始向清政府繳稅。此時雖相對應於「大雞籠社」,然而實際上卻因為距離太遠的關係,造成整個清治時期,小雞籠社都是自己獨立繳稅金。

  又今三芝埔頭村舊稱「小雞籠」,應該是相對於車路崎」的「圭籠」,後來清朝各番社用「漢字」取社名,為了和原有雞籠港的番社做區分才有大、小雞籠社之稱呼。這一段用「雞籠」和「圭籠」其實在台語是相近的發音,為了區分故意寫成不同字。
1696年時,「小雞籠社」應該已經在今埔坪村/新庄里(大浪磅/大埔)居住了,最晚在1735年(雍正13年)的契約書中看出,小雞籠社擁有八連溪以東的土地,因此目前所有小雞籠社的契約書範圍都在八連溪到石門老梅之間。在1772年(乾隆37年)漢人君香承租新庄社前崙頂的土地。表示小雞籠社所在的地方叫做新庄子了。
到了嘉慶年間小雞籠社的土地已經所剩無幾。反而是老梅社在居住在三芝的小雞籠社,未消失之前,就已經登上歷史的舞台了。

至於老梅社:
老梅一詞是由古時候原住民村落房舍名稱「Malleymey」音譯而來,是出現在1642年荷蘭優司特‧戴‧弘特(Joost De Hont) 「從淡水林子到雞籠的報告」。
最早出現類似名字是在乾隆50(1785)契約書出現「咾覓」。在乾隆48(1783) 契約書中則已出現「荖梅溪頭-蛇仔崙」。「嗄嘮覓」則出現在乾隆50(1785)。嘉慶弍年(1797)才出現「老梅洋」。
正名「老梅社」則是在嘉慶19(1814)才出現在契約書中。
至於是否源自於番社人名「老眉」、「媽老眉」,則有待考正。
而土目巴仔嗹在1814年之前的契約書中,是用小圭籠社番的名字,那時還不是土目。換句話說小雞籠社在嘉慶年間分出老梅社,原因可能是(1)老梅社的人口達到相當的的人數,可能有一部份人是由三芝遷過來。(2)小雞籠社在三芝境內的土地已經全部典讓給漢人,因為在嘉慶年間的契約書顯示有人開墾到小圭籠大坪頂(二坪頂) 的土地。


結論:番社的演變
根據目前所有的資料顯示,小雞籠社隨著時代的變遷社址也有所遷移。這或許和一般的想法,平埔族番社固定在某一個社址,有著截然不同的推定結果。然而這也是唯一能解釋為何許多學者研究小雞籠社時有著不同的結論。外此在研究小雞籠社時,從不同年代的資料分析,不僅可以了解小雞籠社遷移的過程,進而瞭解漢人在三芝,石門甚至於淡水的一部分的開發過程。當然基於資料的不足,整個推論尚有一些盲點,因此就研究的角度而言,尚嫌不足。但是以三芝的角度來看,已經可以還原歷史的一小部分。
三芝境內圭柔社、大屯社、小雞籠社演變表 小雞籠文史工作室----周正義
史前文化
文化類型
十三行文化埤島橋類型
舊社(?)
遺址位置
淺水灣
番社后
對應位置
八連溪以西
八連溪以東

田調遺骸位置

淺水灣(牛車寮)
錫板、海尾
番社后八仙宮後面到社寮港之間
1632 Esquival神父的報告
人群
Senar
Taparri

Senar語和通用的
Bassay
Bassay

對應位置
八連溪以西
八連溪以東
西班牙討伐


往南1.5公里番社前
往東南3.5公里的大浪磅?還是一部份往圭籠(車路崎)?還是沿著海尾溪往上游?
往南1.5公里大浪磅
1642?以後



部分人回原址

1654大台北古地圖
原文
Sinak
Kaggilach
漢文
林子
      
對應位置
淡水、三芝
地理環境
由台灣海峽、淡水河、大屯山脈、二坪-麟山鼻台地所包圍的封閉地區
1647
-1655
戶口
調查

荷蘭原文
Chinaer
Toetona
Kypabe Kipas / Kibabbe
Cackerlack / Cackerlac
1647-8
Chinaer
1650
Chinaer
Kypabe
1654
Chinaer
Toetona
Kypabe
1655
Chinaer
Toetona
Cackerlack
漢文
林子
大屯
錫板 北勢
    
對應位置
淡水
義山里

淡水
屯山里

三芝
後厝里、錫板里

三芝
車路崎(八連溪以西)
三芝
番社后(八連溪以東)
地理環境
公司田溪台地
大屯溪
海尾溪、北勢溪
八連溪沖積平地
1684福建通志
內雞洲社

  
小雞籠社
大屯社
1696稗海紀遊
雞洲山

  
小雞籠
大洞山
1724台海使槎錄
雞柔

  
小雞籠
大屯
1735年契約書
社名
圭柔社為名(四個土官)
  
小雞籠

對應位置
八連溪以西
八連溪以東
清朝社名
圭柔社、圭北屯、大屯社、外北投
小雞籠社改小基隆
老梅社
日治、民國
圭柔山
大屯
錫板、北勢、後厝
車路崎
老梅(番社)
小基隆地名是三芝街上
1632Jacinto Esquival神父報告。從Taparri到淡水之間,有二到三個Taparri居住點(poblacion)。它們會掠奪在該地擱淺受損的船隻,曾經派兵去懲罰他們。因為這個緣故原本住在沙灘的Taparri人和Senar,往內陸遷徙。
1642年荷蘭優司特‧戴‧弘特(Joost De Hont) 「從淡水林子到雞籠的報告」沿著沙灘行走,文中沒有提到原住民聚落,可以發現三芝沿海已經沒有原住民村落的跡象。

1642-1650之間有部份Taparri人搬「到」錫板海岸居住,1650年新立Kypabe,從Chinaer分出。1654不知原因?Toetona Kypabe分出。也有可能是當初混居的Senar人留在大屯,Taparri人搬「回」海邊。至少在清朝各番社成立後,Taparri人已經定居在八連溪以東的土地上,就是小雞籠社。

根據田野調查三芝海邊有挖到骨骸的紀錄。分為三區
(1)後厝村的牛車寮(11橋到北海大廈之間)。---Senar---大屯社
(2)北勢子-錫板-海尾之間(大家好加油站後面)。---Taparri---小雞籠社。有可能是居住在番社后的Taparri人遷到大龍峒,一段時間後,其中一部分人遷到錫板。如此可以解釋為何這裡有挖到遺骸,沒有更早之前的史前遺址。
(3)新庄村的番社后八仙宮後面到社寮港之間的沙地。---Taparri---小雞籠社
以上是骨骸遺址和人群的對應。


圭籠是車路崎的舊地名,2003年在大田寮做田調時,所得到的資料。可以推定在荷蘭人佔領期間Taparri人居住在海尾溪和八連溪流域,而在清朝各番社成立之初,Senar人(大屯社)Taparri(小雞籠社)討回海尾溪到八連溪之間的土地,這樣可以說明1735年的圭柔社契約書中,明定以八連溪為界的事實。

另類推測
Kypabe去掉Kyph發音所以ha-be---海尾。如果對調就是be-ha濱海。
Kipas去掉Kipa-s---北勢。如果對調就是s- pa—錫板。
Cackerlack去掉Cacker-lack—雞籠、圭籠
Kaggilach去掉Kaggi---lach雞籠、圭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