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成長中的藻礁(五之一)-無節珊瑚藻
以下資料摘自;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劉靜榆
「揭開藻礁的神秘面紗桃園觀音藻礁海岸之危機與轉機」
根據野外調查,珊瑚藻生長末期,可以看到其周圍鈣化成白色,這鈣化的厚度約為0.1㎝。以桃園海岸為例,每年若形成 0.1㎝,被波浪及其他生物作用所消耗之後,大概就僅剩0.01㎝,但富貴角以東,浪強度太大,在沒有適宜的海灣可以避浪的區段,則需要數年才可累積 0.01㎝,要形成大塊的礁體很慢。而富貴角以西,如淺水灣、白沙灣及麟山鼻漁港西側等,都是內凹型的海灣,才形成大片藻礁地形。
位於北海岸三芝、淡水與桃園觀音的藻礁,都是由珊瑚藻所堆積建構而成,存活時的藻體顏色大都為粉紅色,除了藻體組織結構含有鈣質成分,外表堅硬如同珊瑚礁一般,故而得名。珊瑚藻的種類超過百種,一般根據珊瑚藻的外觀是否有分節的現象,會將珊瑚藻分為有節珊瑚藻與無節珊瑚藻。有節珊瑚藻在節與節之間,有較柔軟不具鈣質的組織,因而有明顯的分節現象;
反之,無節珊瑚藻則無分節現象,因此也被稱為殼狀珊瑚藻,是絕大多數建構藻礁的珊瑚藻形式。無節珊瑚藻不具分節,呈表覆型薄片狀或厚殼狀,有的種類表面突起具有瘤狀結構,往往覆蓋在可附著的基質上,如岩石、珊瑚骨骼及海藻葉片等,尤其在珊瑚礁海域,無節珊瑚藻體往往扮演膠結珊瑚骨骼,並使其堆積成珊瑚礁的重要關鍵。無節珊瑚藻最基本的組織單位為藻絲體,係由細胞連接而成。
藻體由藻絲體聚結,再形成包覆於礁石表面的粉紅色葉狀體。透過切片顯微觀察,即可發現藻礁是一層一層鈣化組織堆積而成的,生長的速度並不快。
有節珊瑚藻與無節珊瑚藻,互相競爭中
寄件者 20120408沙崙湖 |
寄件者 20120408沙崙湖 |
寄件者 20120408沙崙湖 |
有節珊瑚藻與無節珊瑚藻,互相競爭中
寄件者 20120408沙崙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