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北十一公路(德賢路)-(十六)木屐寮

認識三芝北十一公路(德賢路)-(十六)木屐寮
木屐寮位於北11公路4公里處(隧道口以上),到圓山村活動中心這一段的山坡地都是。這裏稱做木屐寮,是說以前有人在這裡做木屐、當然是名符其實的地名了。在宜蘭也有一個以做木屐出名的地方,就是白米甕,據說以前專門出產木屐,當初推動一鄉一休閒時,以木屐為產業。
小時候穿過木屐,在多雨的三芝,非常適合穿,因為很高,腳不會濕,可是非常的滑。

木屐,是古人穿用的一種木底鞋的通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最出名的是,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多次請隱居於綿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有個天才提議使用放火燒山之法迫他出來。不料,介子推卻抱住一棵大樹並被燒死。晉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樹的木料製成一雙木屐,每天穿著並不時歎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後被市井人所模仿,並相沿成習。
又《後漢書·五行志一》:“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
至於《晉書·宣帝紀》:“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根本就是行軍鞋了。
前蜀貫休《思匡山賈匡》詩:“石膏黏木屐,崖粟落冰池。”
元宋無《詠石得天字》:“磴危欺木屐,磯滑怯苔氊。”
在《紅樓夢》第四五回:“黛玉道:'跌了燈值錢呢,是跌了人值錢?你又穿不慣木屐子。沒錯,木屐實在不是很好穿的鞋子。
江某是做木屐的材料,名字很特別。
傳說因花小而雌雄難辨,故福建稱之為「公母」,取其諧音為江某;又其葉為掌狀複葉,形狀很像帶有蹼的鴨腳趾,所以又稱「鴨腳木」。其樹姿優雅,其特性為耐蔭且耐濕,是庭園樹木的優良材料。
一說日據時代流行穿木屐,木屐用江某的木頭做材料,兩腳的形狀大小相同,不必分左右腳,後來就把木屐的材料樹叫做「公母」,台語的「公母」翻繹成國語變成「江某」。這種說法有待保留。

江某還有一種用途就是做火柴盒,和便當盒。  
木屐尞位置
寄件者 道路臺2-北14



寄件者 道路臺2-北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