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三芝后厝里大牛稠戶外課與田調

 認識三芝-后厝里大牛稠田野調查-沈睡在村子的故事。

這一次的戶外課,把路線設在大牛稠時,我心裡其實有一種久違的悸動——那種「多年未至,卻又熟得像曾經住過」的心情。大牛稠本來就偏僻,像是三芝與大屯山麓之間的一道私語,沒有特別的理由不會有人走進來;然而越是偏僻的地方,越藏著地方最真的呼吸。


從 11 號橋拐進來,老農夫農場靜靜地在路旁守著,一如記憶裡的模樣。右側那些叉出去的小路,像老村莊伸出的手臂,邀你猜哪一條才是通往深處的正門。幸虧還記得那個不起眼的小站牌——社區巴士在這裡停過,人的記憶也在這裡停格。選對路的那刻,像找到隱密訣竅一樣,內心微微鬆了一口氣。

產業道路窄得只能容下一輛車,約莫兩百公尺長,卻像是一條縫合過往與現在的縫線。大牛稠之所以得名,是因為以前這裡本來就是放牛的開闊地。如今牛沒了,卻留下了牛群曾經踩踏出的空氣厚度,一種「土地曾經被勤勞摸過」的踏實感。

車子停在茶工廠門口,同學一下車立刻像撒開的麻雀,七嘴八舌問起問題來。這些問題本來就預料得到,而真正的驚喜,是那位坐在樹蔭下的老婦人。她聽到我們像上課般問東問西,眼睛裡閃的不是驚訝,而是親切與參與感——彷彿我們替她喚醒了沈睡在村子的故事。


她說,這裡有兩大姓,陳與謝,彼此又都是親戚。這句話很輕,卻點亮了整個大牛稠的血脈脈絡:原來這塊土地的故事,是以一家一族為單位慢慢編織而成。

說話間,又有一位大姐從田埂間走過來。她看著我們,愣了兩秒,接著笑著說:

「很久沒看到有人這樣一大群跑來這裡,是在做啥?」

我們說是淡水社大來上戶外課,她馬上一副「合理了」的表情,連步伐都輕快起來。於是她也加入,指著埤塘、指著水圳、指著茶工廠,說起那些她以為大家都忘了的往事。

那一刻,大牛稠不再是偏僻之地;而是一間沒有屋頂的地方學教室——以土地為黑板,以居民為老師,以我們的好奇為筆。

原來真正的課程,不是我們帶來的,而是土地本身準備好的。


這也是一次戶外課兼田野調查,三芝的茶工廠,大部分都已經損毁殆盡,惟這一間是很特別的,裡面的設備雖然已經破舊不堪,但是還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模樣。

門牌番社后40號

這裡有兩間茶工廠分別屬於謝金火和謝水泉


謝金火茶工廠













下埤:水源來自番社


謝水泉茶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