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下雨天的田調:三芝的染布文化〈泥染・薯榔染・藍染〉
下雨天,是最適合做田調的時候。不是因為有閒,而是因為雨水讓土地、植物與氣味都鮮活起來。那天我走在二坪頂水圳旁,清澈的水,水聲不斷,腳邊的泥土在雨裡顯得柔軟、溫潤,像是準備要說出一段古老的故事——那是屬於三芝的染布文化。
泥染、薯榔染、藍染——這三種染布方式對我並不陌生。從小,聽祖母說,把白布埋在泥裡,就能染成一種自然的土色。這不是工藝,而是生活。泥土裡的礦物與微生物滲入布料,像時間滲進生活,一針一線的衣服裡,藏著土地的氣息。
後來在做牽罟田調時,聽耆老提起「薯榔」——那是種可以染魚網的植物,也能染布。漁人將薯榔汁浸染魚網,不只是為了顏色,更是為了防腐,讓魚網更耐海風與鹽水。這種染,不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生存。從這樣的角度看,染布文化其實就是勞動的智慧,是人與自然長年對話的結果。
而最讓我難忘的,仍是藍染。國中時,祖母常叫我在客廳放一盆水。隔天,那水就變成深藍色,裡面泡著衣服。我那時不懂,只覺得那是神奇的顏色。直到後來做田野調查,追尋「藍靛」的來源,才知道那顏色的根在「菁礐」——一種從菁草中萃取靛藍染料的工藝。那時我走訪三芝與石門的山區,發現舊時「菁礐池」幾乎遍佈山區。若說三芝山上最常見的產業遺跡,莫過於這些靜默的池子。它們像時間遺留下的容器,儲存著藍的記憶。
二十多年前,社區大學曾開設植物染課程,大家在課堂上實驗著自然的色彩。但那時我就在想:這些現代的創作固然有趣,然而若要理解地方文化,就得回到最初——那個人們以生活為師、以土地為染的時代。
三芝有什麼?
有八連溪的水流,能沖洗泥染的布;
有圓窗的黏土,能為白布留下大地的顏色;
有山裡的薯榔根,能讓魚網與布匹同染;
有菁礐池,曾經湧出深藍的夢;
還有山邊野生的馬蘭花,默默地開在雨裡,給予最細微的藍色。
這些,都是三芝的生活文化,一針一線、一染一洗之間的記憶。
在下雨的田調裡,我看見的不只是顏色的變化,更是土地與人的關係——那是一種會滲進時間裡、無法褪色的在地之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