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地方設計》「地域品牌化」三芝?
《地方設計》第三章「服部滋樹」
http://「地域品牌化」找出地方的光、設計和大眾講述的方式。
一、服部滋樹的地方設計觀
核心理念:找出地方的「光」
所謂「光」,其實就是當地獨有的特質、故事與價值。
這些東西可能藏在日常、歷史、生活感受中,必須透過設計者去「挖掘」。
設計並不是憑空創造,而是「讓在地的光被看見」。
地域品牌化的多層次
對地方學而言,不僅止於「市、縣」的宏觀品牌,也可能是「區」;三芝區「里」;十三個里、「社區」;7個社區,這樣的微觀單位。
強調地方生活圈的多樣性,一個地方的品牌不是單一的,而是依據生活半徑(3公尺—30公里)而改變。
「地域發現課」的實踐方式
透過不同的空間尺度(3公尺到30公里),進行觀察、體驗與思考。
小尺度:日常動作、身邊的物品、微小的氣候感受。
大尺度:區域的產業鏈、地景、歷史脈絡。
這樣的分層練習,使得設計師能夠捕捉多重層次的「地方性」。
二、地方學與地方設計的銜接
地方設計的任務:把「當地特有的概念」轉換成可以被不同背景的人理解的語言,並激發他們的興趣。
地方學的角色:提供基礎資料、田野觀察、歷史脈絡,成為設計者「挖掘」的原材料。
兩者的關鍵交集:
地方學偏重「知識的發現與累積」
地方設計則偏重「知識的轉化與表達」
換句話說,地方學是挖掘,地方設計是發亮。
三、研究與調查的五個方法(服部的設計前調研)
歷史與文獻
→ 知道地方的源頭與脈絡。
網路資料
→ 擷取當下社會如何看待與討論地方。
影片拍攝
→ 從日常動態裡發現「問題意識」。
訪談
→ 聽取「真實的聲音」(生の声),貼近人心。
身體感受
→ 氣候、濕度、顏色等感官經驗,成為直覺性的地方印象。
👉 在這些方法中,訪談是最重要的,因為它能夠突破文字與數據的隔閡,讓設計觸碰到真實生活。
只能說和地方學的田調步驟一樣,內容常會取決於提問的導引方向,設計師和地方學的角度不見的相同。
四、分析小結
服部滋樹的「地方設計」並不是單純的品牌包裝,而是一個**「從田野調查到設計轉譯」的完整過程**。
先用地方學的方法
挖掘真實;
再透過設計
轉化為能被共感的故事;
最後形成「地域品牌化」,讓不同的人都能看見那道「光」。
講到觀光,把「觀光」這個詞拿 去分析,就可以發現意思是把當地的「光」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