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芝-石門區-「老梅」地名沿革
先說明「公地」才是在地人的稱呼。
在北海岸平埔番社留下來的地名,老梅是少數有紀錄可查的一個地名。
「老梅」是「Vavui」嗎?
先說結果:根據田調,Vavui現在地名還在;從榕仔腳進去稱作Vavui湖,就是七股。簡稱Vavui。
目前最常用的是根據伊能嘉矩的調查資料,但是根據實際田調與之完全不同,然長久以來都用依能嘉矩的調查資料,因此只列入參考,不繼續使用。
根據 伊能嘉矩台灣通訊選集 平埔族調查旅行P135-139
他在1897年1月3日清晨 由小基隆舊莊,出發沿著一邊濱海的丘陵地,北上走了約二日里,便到了台灣最北端的富貴角東側老梅莊,Vavui社就在莊內漢人稱為小基隆社,現在只剩三戶15人遺老都已去世,社內只有一個37歲的男子算是最年長的人,女子都學漢人纏足,已完全忘記了故有的語言,我在這裡採集到了一則平埔族的口碑引述如下
我們蕃社開基祖名叫tyatsunehen,從北方來此建立部落,最初獵鹿為生,大約在兩百年前歸附清朝,哪時候起從事農耕工作。 社蕃所說的北方很難指出究竟是台灣的什麼地方,但是Vavui社北方有平埔番居住的Kimpaoli(金包里)、Kuvu(龜霧)及Santyao(三貂)可能是從這方面來的。
反而是同文137頁提到,陸軍參謀本部所編的「台灣誌」記載:「距離淡水約五十浬的東海岸的名叫Saobei的入口有兩個部落,據說這裡原來是平埔番所佔據的根據地」,我想Saobei的譯音近似Laomei也就是地名老梅的轉訛。這個地方更遠,不適合用。
事實上,一直到1905年,取消大租權為止,「小圭籠社」是唯一的番社稱呼。
可查到「老梅」的最早資料;是西元1646年,荷蘭人戴‧弘特的報告:晚間,我們夜宿於一間叫做Malleymey的小獵屋裡。晚上睡在原住民稱「Malleymey」(google發音近似ㄇㄟ‧ㄌㄧ‧ㄇㄟ)的「小獵屋」,音譯而來。另外還有一個「Ero」則應該是「吓嘮覓」現在富基里燈臺口到白沙灣的下員坑一帶。
此外在同治十二年,丁紹儀所着「東瀛識略」。裡面提到番所居室,南路曰「囤」、曰「朗」,北路曰「達勞」、曰「濃密」、曰「必堵混」。
另外再從現有的契約書裡面有「媽老眉」、「老眉」等稱呼,故是否緣自於人名亦不無可能,因此採取並列的方式說明較妥。
最早出現類似名字是在乾隆48年(1783年) 契約書中則出現「荖梅溪頭-蛇仔崙」這是最早的紀錄。「吓嘮覓」則出現在乾隆50年(1785年)。「荖梅湖」也出現在乾隆50年(1785年),表示溪名和地名為同一名稱。嘉慶弍年(1797年)才出現「老梅洋」。
還有一個稱呼「貓尾崙」,貓尾就是老梅啦,貓尾崙是現在北15線的崙頂。
至於「老梅社」則是在嘉慶19年(1814年)才出現在契約書中。可是後來卻不見老梅社出現在契約書當中,反而是小圭籠社還出現在1892年的正式文告裡面,一直到1901年小圭籠社土目王鄭潘(藩),最後一次出現在契約書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