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八里-新書2024-12-12
新書編排大綱
本書的主要內容前五篇「認識八里坌到八里學」、「八里通識」、「八里地理環境」、「觀音山的山性、神性與靈性」、「部落之戰-木馬屠城與鴻門宴」。其中「觀音山的山性、神性與靈性」、「部落之戰-木馬屠城與鴻門宴」這兩個具有時代性的意義,特別介紹如下:
觀音山的山性、神性與靈性:這一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描述觀音山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什麼樣的角色?寫抒情文不是我的專長,這是站在地方學的角度來看,當然也會直接的衝擊到八里人怎麼看觀音山。
部落之戰-木馬屠城與鴻門宴:至於部落之戰,這是荷蘭時代的故事,滅村的悲慘下場,過程宛如大劇木馬屠城與鴻門宴之再現。可以說是17世紀原住民在荷蘭人統治下,反抗荷蘭人的勢力,消耗殆盡的過程。然而故事並沒有消失,而是留在八里人的記憶當中。
如何用比較通俗化的介紹八里,這是這本書的困難之處,通常我們都會用各種文史資料作為介紹的一種方式,例如景點、古蹟、廟宇、建築、老厝等等。認識一個地方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基本上還是我用還是習慣用課程編排的方式來做介紹,這是不同於行政區域的介紹,那是因為八里的行政區域,有一些地方因為都市計畫或者是土地重劃、公共工程的建設,整個地景都已經變化了,想要再去尋找原來的人事時地物非常的困難,只能靠田調口述記錄當時的景象。
如果依照方志的書寫方式,用行政區域「里」,做為為介紹基礎,對長住這裏的在地人而言,再清楚不過,對新住民而言就沒那麼容易了。所以要做一些改變,例如荖阡里、長坑里和下罟里名稱是用里的土名稱呼,實際上介紹的時候還是用公路作為介紹的基礎,內容題材用當地的文史題材做介紹,這樣看到的可以是所謂的步道路線,或者是公路。又如中山路,跨越四個里埤頭、頂罟、舊城、訊塘一條路就是數百年的古道。這種編排容易突顯出八里不是只有遺址,而是有豐富的歷史文化。
L1-龍形-石壁腳:獅尾、蛇子形與龍形
L2-頂寮-獅頭:古道、步道與虹橋
L3-渡船頭:一眼望盡八里三百年的歷史
L4-烏山頭、米倉、牛寮埔:觀音山、石頭厝與藝術
L5-渡船頭-華富山:穿越觀音山的古道
L6-左岸:凝視淡水河口的表八里
L7-中華路:遺址、埤塘、消失的老宅
L8-挖子尾-十三行:消失的地景與文化
L9-中山路:舊城、古道300年 裏八里
L10-荖阡坑:謎樣的地名、述不盡的故事
L11-長道坑與下罟子:教育英才的土地與變動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