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觀音山的山性、神性與靈性

 觀音山的山性、神性與靈性

觀音山、八里坌對我而言並不是很陌生的地方,雖然我出生在三芝,不過我的老家在重建街媽祖廟的後面,只記得那是一個有得玩又有得吃的地方,尤其是後陽台看出去就是整個淡水河和觀音山,這裡的景觀和紅樓的角度有一點不同,紅樓可以看到淡水河口,老家是在福佑宮的正後方,從這裡最佳角度就是看觀音山,也看了幾十年,所以我的觀音山大概就是這樣。童年,只知道對面叫做八里坌,真正的爬觀音山,那應該是國中三年級的時候和同學一起爬觀音山,再沿著原路回到渡船頭,畢竟走到五股觀音坑那邊要坐車到台北,再換車回淡水、三芝太遠了。對我而言,看觀音山的完整角度,是坐火車從台北回淡水的這一段,印象最深的是離開關渡隧道看到淡水河和觀音山的那種景像,到現在還沒有改變,當然多了關渡大橋,也多了一份視覺感。我想除了住在八里的人之外,看八里觀音山大概都是從淡水河的右岸看觀音山,那種感覺是什麼?看了幾十年的觀音山,總是要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吧。

「充滿時代感與人文意象的觀音山」

每次看到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創作的木刻版畫《神奈川沖浪裏》,版畫中的富士山遠而小,神奈川外海的巨浪,不僅掀卷著漁船,似乎也要吞噬整個富士山,船工夫與旅客們爲了存活而與海浪對抗的圖像。就會想到觀音山和富士山最類似的地景,就是獨立火山體造形,觀音山山下蜿蜒寬闊的淡水河口,富士山的四周有許多湖面照映。因為造山運動,而形成有山又有水的自然景觀,就算是對藝術一竅不通的人,也會對此地景有那種認識親近的感覺。

觀音山的山名並不是因為山的形狀而來的。可以確定的是跟觀音信仰有關係。

從日治時代就有許多的畫家來到淡水,觀音山、淡水河就變成他們的取材主題,獨特的地景提共了許多的作品靈感,不解的是他們對觀音山和淡水河的認識有多少?也不知道有幾個人真正坐船去到對面的八里坌,登觀音山。即便到現在,我也知道對許多人而言,認不認識八里坌和觀音山,似乎不是重要的事情,可是對我而言是絕對的需要,因為我一定要認識八里坌和觀音山,最終要建立這裡的人文與歷史觀。

「觀音山的山性、神性與靈性」

那是在上課的時候,都會想到用什麼樣的形容方式,代表一個地方。就像用「離塵不離城」形容三芝,用「九坑十崙」形容石門。觀音山的山性、神性與靈性又從哪裡來?最早形容八里使用山、河、海作為主題,不過在做了更多的田野調查時發現。整個觀音山可以用更有親和力的形容方式,從山形、神明信仰到畫家的靈感這三個角度來體驗觀音山。

當然用唐‧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更貼切的形容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