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十七世紀初期,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地區時,已有Parian稱呼之漢人村落。「八連」一詞或許與此有關,當然也有可能是平埔族話。
八連溪發源於竹子山,上游有三條支流分別是茄冬坑、內柑宅和木屐寮,總長約10公里,流域面積約13平方公里,流經圓山村、福德村、八賢村、埔頭村、古庄村五個村,引用溪水灌溉的村則多了埔坪村和新庄村的一部份。如果細分上、中、下游,則可從出海口到宋厝橋視為下游,從宋厝橋到賢德橋為中游,賢德橋以上則是上游。由於三芝多雨的天氣,使的八連溪終年水流不斷,但也不是多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乾隆、嘉慶之際,大量的漢人進入三芝地區的八連溪流域之後,它的面貌隨著開墾者的腳步,從海邊到山上一步一步的改變著。
八連溪的文史背景
平心而論,八連溪不是一條很大的溪流,然而在三芝的歷史上,從各種角度去觀察它,發現它一直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我們而言確實也感覺不出來,它是一條無形中的界線。
(一) 史前文化類型的分界線
(二) 平埔族社的分界線 小雞籠社與圭柔社
(三) 泉州同安人與汀州客家人的分界線
(四) 民間信仰的界限
空中看三芝街上與八連溪

健康步道旁的八連溪
八連溪頭的梯田
